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小学校本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小学校本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通过培训和实践,不断调适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上。但毋庸置疑,课程改革中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我们认为,建立健全以解决学校在课改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对于促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大。二、课题研究意义通过校本教研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引导教师由新手变成专家、由稚嫩走向成熟,为教师搭设适合他们发挥、可以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三、课题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主要关注“我如何改善工作质量?”“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类型的问题。研究内容着眼于课程改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关注动态性、发展性。课题组成员与上级教研部门、学校教研组和实验教师充分对话,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在研究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反思,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在具体研究中,以访谈、案例、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四、课题研究步骤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3月——4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任务、申报省级课题。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0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每位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开展课题研究、积累研究资料、数据和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对各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申请评估验收。五、课题研究过程(一)确立校本教研思路,明确校本教研方向。1.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2.校本教研总体要求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教科室负总责,教研组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3.校本教研主要形式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建立教研工作制度,强势推进教师发展。(1)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工作制度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主管副校长、处室正副主任应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参与评课,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3.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4.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5.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奖罚分明。(2)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科室、教务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1.组织好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三定四有”:定时间、定场所、定内容、有记录、有存档。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等理论,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核及课外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5.每学期组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以新促老,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3)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本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2.组织制定本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4.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4)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撰写教学反思,完成学校要求的听课节数。4.要熟悉新课程计划、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5.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学设计。(三)拓宽校本教研渠道,促使教师迅速成长。1.构建互助合作模式,实现教师共同发展。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1)交流。教师们利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交谈讨论中,收获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组长、备课组长必须做好记录,以备检查。(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3)帮助。基于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开展结对子活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进行传、帮、带,一帮一、一对一,相互促进,教学相长。骨干教师上完课后,再指导所带徒弟分别备课、上课,实行“捆绑式”跟踪指导制度。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扩大教师研究视野。校本教研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但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一方面要坚持以学校为本,又要充分发挥校外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的作用。这会对提升教师品位,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1)外引内联、拓宽学习渠道。为了吸收外校经验,开拓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研讨会、现场会、观摩课等。让教师在多听、多见中比较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认真学习、改进教法。学校要求每位外出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的教师,回来后要在相应的范围内作详细地传达,并撰写学习心得。(2)我校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教育教学专家和各级教研员指导教研工作,对教师实行“专业引领”。首先是组织教师收看名家名师的专题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的光盘。其次是聘请教育专家或市、县教研员到校开讲座,让教师在真实的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3.做好“三课”实施工作,建立教研长效机制。“三课”指的是“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在每学期初要认真规划,落实到人,加强监督,做出实效。“公开课”原则上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开,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教研组长、同备课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上交教任课教师学设计和听、评课资料。“示范课”由教研组确定,每学期至少一个,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上交教任课教师学设计和听、评课资料。“研究课”根据教研组承担的研究专题确定,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上交教任课教师学设计和听、评课资料。实践证明,做好“三课”的实施工作,对于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我校所构建的“发展性教学模式”,遵循“打好基础、养成能力、关注个性、提高素质”的教学原则,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依归,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倡导的学习方式,把师生互动、问题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我们特别强调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从教学方式看,要实现“讲授”、“延伸”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可以讲授;“延伸”是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扩充的基本要求,教材仅仅是学习的一个点,要通过这一个点辐射开去,形成一个知识板块,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延伸”,也就是“举一反三”;“探究”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2.从课堂结构看,要实现“突破难点”、“启发思维”与“教给学法”的有机结合。“难点”是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因人而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挖掘教材的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击破;“启发思维”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通过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帮助学生建立反思意识、问题意识;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思想方法,也包括诸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复习应考等,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3.从学习过程看,要实现“听说”、“练习”与“互动”的有机结合。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创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得明白、说得清楚;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巩固已学的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4.从教学手段看,要实现“粉笔”、“黑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我校100%的教师都能够比较熟练地制作和演示各种教学课件,效果较好,但我们还是要求教师不要一味迷信课件,要适可而止,要点到为止,坚决杜绝单一的课件演示,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可以不用
本文标题:“中小学校本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5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