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国学经典与教育》58、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创新的教育思想中不包含(C)。A.由博致精B.深思能疑C.由精致博D.重视异同论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B.王守仁C.韩非子D.黄宗羲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D)A.修养B.修身C.养性情D.进修,求上进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B):A.廉洁B.少,低C.清廉D.廉政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C)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A)A.光复“师道”B.论述教师的价值C.传授学习方法D.树立师德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C)A.事业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D.专业知识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A.教育B.学习成败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A):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2A.广闻博览B.熟读而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B)A.6—12岁B.8—15岁C.7-12岁D.5-12岁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A)A.15岁以后B.15—20岁C.16岁以后D.18岁以后。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A.教理B.认识事物C.传授科学知识D.明人伦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A.修身B.传授治国之道C.传授家族礼仪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A.明人伦B.明确伦理纲常C.居敬D.反省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D)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A)的教学原则。A.时习B.笃行C.博学与专精D.勇猛奋发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A.不断努力B.循序渐进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D.学习要有计划性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C)A.知的作用B.行的重要性C.知行并进D.知与行的关系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A.家教规范B处世哲学C.集大成之作D.家庭教科书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A.清谈家B.章句博士C.状元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3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A)。A.实学B.章句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C)A.严爱B.慈爱C.严慈结合D.顺其自然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A)A.强调为人厚重B.强调孝与仁C.强调为人厚道D.强调诚实守信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A)A.礼让B.城市C.谦逊D.厚道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B.)。A.两回事B.一回事C.两截D.不相干32.“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A.)A.知决定行B.行决定知C.二者相干D.二者不相干33.王守仁的籍贯是(C)A.广东B.河南C.浙江人D.福建人34.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C.)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A.)著作。A.哲学B.文学C.历史D.社会学36.王守仁是宋明(D)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A.哲学B.文学C.历史D.主观唯心主义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A.《王文成公全书》B.《传习录》C.《大学问》D.《进学解》38.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A.重要B.不重要C.有的重要D.有的不重要39.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讲述了(C)A.有的疑惑可以不解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D.有的疑惑不重要40.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省。A.河北B.河南C.陕西D.山东41.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D)A.《明儒学案》B.《留别海昌同学序》C、《广师说》D.《韩昌黎集》42.(A)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A.纪B.记C.计D.既43.怠者不能(A),而忌者畏人修。A.修B.秀C.休D.羞44.“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B)A.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B.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C.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4D.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10.关于教与学的认识,不是王夫之观点的是(A)A.教师可以强迫学生学习B.学生应该自我勉励C.教师既要善教又要善学D.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1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C)A.详细B.仔细C.(对别人要求)高D.端详46.种树者必(A)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A.培B.赔C.配D.倍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D);同命而行,行其所服。A.钦B.勤C.清D.亲48.“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B)A.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B.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C.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49.兄弟不(A),则于侄不爱.A.睦B.慕C.牧D.目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C)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C.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D.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51.礼云:“欲不可纵,(D)不可满。”A.自B.只C.治D志52.宇宙可臻其极,(A)不知其穷。A.情性B.清醒C.情形D.庆幸53.颜之推是(A)朝代人。A.北齐B.北周C.宋D.清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D)省。A.山西B.陕西C.江西D.山东55.将天下正大底(C.)去处置事,便公。A.事理B.明理C.道理D.道与理56.以自家(C)去处之,便私。A.思意B.司仪C.私意D.思议57.蒙养弗端,长益(A)。A.浮靡B.富民C.福民D.抚民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C)A.熟读B.精思C.熟读与精思D.泛观博取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C)5A.应该严格B.应该慈爱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D.应该因人而异。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D)A.言教的重要性B.身教的重要性C.身教胜于言教D.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D)A.应该从小开始B.无所谓C.一律从出生开始D.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40、出自《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B.小疑则小悟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C)A.偏爱“贤俊者”B.偏爱“顽鲁者”C.“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D.不偏爱对待。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A.偏宠B.厚爱C.溺爱D.溺爱害人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A)A.重要B.不重要C.不一定重要D.没有关系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D)A.没有关系B.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C.相互影响D.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C)A.不一定重要B.不重要C.重要D.没有关系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B)A.不要“重男轻女”B.不要怠慢女孩C.优待女孩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B)A.分层对待B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与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