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徐志摩和他的“三美”艺术
1徐志摩和他的“三美”艺术——浅析诗作《再别康桥》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张铁红诗人徐志摩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活跃于中国诗坛的一颗新星,也是享有盛誉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他充满才情的诗篇叩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扉;他的叛逆个性、痛苦经历也曾折磨他长久的在无奈中惆怅与徘徊。这位旷世奇才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遗憾,但留有的诗作却数量不菲,而每次细读品味诗人的作品,总觉《再别康桥》一诗最能诠释他的诗风和做人的风格,当称典范无愧。《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诗人第三次故地重游,再回康桥,离别在即,吟诵而成的。诗中的康桥即是诗人的母校——英国的剑桥大学,他曾于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生中的红颜知己—林徽音。在这里,他常出入泰斗大师的会客厅,与他们谈论文艺和时事,而剑桥的优美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更留给诗人抹不去的回忆。当他与母校阔别数载后又挥手告别,这之中的无限眷恋的情怀自然浸透在字里行间,但诗人不愧为诗歌的才子,表情达意的圣手,在写景中流淌着深情,在抒情中印证着诗歌独有的韵味——“三美”。一、音乐美2诗的首尾两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了几个“轻轻的”和“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而至,又悄无声息的荡去,写尽了其潇洒的风度、浪漫的情怀,读来轻快而柔和,宛如轻音乐的动听舒缓、沁人心脾。放逐整体看全诗,诗人更重节奏感,既注意了音组的整齐,又顾及到韵律的铿锵和平仄的和谐。在韵脚上,借用了西诗常用的偶韵体,追求意象的动态美和意境美,通过情感的驱使,化静为动,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伴着情感的起伏和跳跃,恍若一曲悦耳舒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的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往复,优美的节奏更象涟漪荡漾开来,与音乐的节拍如此和谐和统一。二、建筑美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的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从结构上看严谨整齐,错落有致。从音节上看重音和句读不一、自由结合。恍若游走在那庄严肃穆、方正规则的中国建筑和那高贵典雅、圆角尖顶的欧洲建筑之间。在这里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和自由诗二者的形式揉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歌体,同时把富有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美呈于读者的面前。徐志摩曾留学西洋,深谙欧洲的文化和建筑,而作为民族诗人,他更精于表现国土文化的精髓。所以《再别康桥》又一次体现了东西文化领域中完美结合。3三、绘画美不言而喻,诗人写的是离愁别绪,但我们没有看到执手相看,车水马龙,人语喧嚣,而是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由人间转向自然景物,既跳出寒暄叮咛的俗套,又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清新飘逸画卷之风。而那艳丽异常的夕阳中新娘,七采纷呈的清澈河水,更有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让我们驰骋于作者色彩想象美丽空间的同时,又体悟到鲜明而生动的图画美感。在每一幅画卷上,作者又不忘使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作修饰,使之赋于生命和灵性,让我们既享受到动态美又欣赏了立体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徐志摩已随风而去,把美丽的康桥留给别人,将缠绵和依恋留在心底。在回味中,每每读到《再别康桥》,总被那诗风、诗韵、诗情所动。总被那作者深邃、无奈、执着所动。总被那至真、至情、至美所动。唯美的闻一多曾在20年代多次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说是“三美”兼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本文标题:徐志摩和他的“三美”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60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