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20世纪以后,不仅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只不过,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漫长的,而且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复杂过程。远不像今人常常下意识地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②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③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凡读过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必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的成长过程的论述的读者,很容易看出马克思就是借助于黑格尔的这一对人的认识的解读,把它延用到了自已对阶级成长的问题的判断上去了。同样地,我们应该也可以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一个民族从古代向现代,特别是一个落后民族中的普罗大众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体国民的演进过程。④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者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国家属性及其国际社会政治的平等参与意识。⑤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因而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是严重不平衡的和不一致的。中国在外国人治理的租界城市诞生出诸如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形成了一些读洋书、识洋字的现代知识人,出现了一批略识金融、市场和管理的现代工商业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绝大多数人也因此都同步在“现代化”了,即使在各大中城市里,许多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依旧离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公共社会的秩序、规则和观念甚远,又何况是生活在牛耕人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几亿旧式农民呢?他们多数大字不识几个,村里既没有广播电视,也看不到报纸杂志,不少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对村庄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处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他们又如何能够受到现代社会理性的教养,变成今人所希望的有血性和有觉悟的民族的国民之一分子呢?⑥由上述可知,生活在当下,了解一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曲折进化过程,颇有必要。作为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传统社会轨道上缓慢爬行的农业国,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观念上之差距,仍会有天壤之别。摘编自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以后,世界和中国都在变。但是,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B.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只要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就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C.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至多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自为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才可能形成。D.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原因是人们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与黑格尔的人须经过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的说法是一致的。C.文章列举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和一些现代知识人、工商业主,是为了论证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不一致。D.文章末段提出了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这一观点来源于黑格尔。B.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帮着日本人残害自己同胞的国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还不是一个“自为”的人。C.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D.今天,人们(中国人)在思想上、观念上之所以仍会有天壤之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1)C(2)B(3)C【解析】【分析】(1)A项,“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可知,中国的变化和其他世界各国的变化一样,都是渐进的、漫长的。B项,混淆条件,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说“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才能……”,选项则成了“只要……就……”。D项,原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的原因应该是“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故选C。(2)B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结合文中关键语句“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可知,应该是类比论证。作为一种推理和论证手法,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特征、属性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强调的是相似性;而对比,则强调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相对照,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性。故选B。(3)C项“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说法有误,原文第5段“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可见中华民族要想成为一个自为的民族,除了选择项所提到的条件之外,还需要“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故选C。故答案为:⑴C;⑵B;⑶C;【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材料三:(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材料四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B.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D.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B.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C.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D.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
本文标题: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70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