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援引儒经理念贯通儒佛心法----《周易禅解》蕴涵的儒学思想谢金良(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明末高僧蕅益智旭《周易禅解》,是援引佛学思想解说《周易》经传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解读文本发现,《周易禅解》也蕴涵着大量的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的思想。智旭援引儒学的思想来解说《周易》,使儒学与佛学的思想在易理的层面上得到融会贯通,为其阐发“易佛相通”、“三教合一”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关键词:蕅益智旭;周易禅解;儒学思想;易佛相通智旭“禅解”《周易》,并不是仅仅运用佛学思想而已,而是同时广泛吸收了先秦时期以来儒学各派的思想观点,如文王、周公等先圣的人格精神、孔子、孟子的仁义之学、汉代的天人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等等。当然,并不是简单的苟同和“融汇”,而是有批判的吸收,即以明确的佛家心性学理论,把这些同源异流的思想贯通起来。所以,《周易禅解》[1]中也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儒学思想。从所蕴涵的儒学思想内容来看,主要是孔孟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的思想。有鉴于此,以下就以这三个学派的思想特点为参照系来考察《周易禅解》书中儒学思想蕴涵的分布情况,并简要说明智旭是如何把这些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阐扬孔孟修身治国之道《周易》不仅是趋吉避凶的圣经,也是修身治国的宝典。智旭以佛法解《易》,不但没有抹杀《周易》固有的特性和功用,反而把大量的佛法内容拿来与《周易》的修身治国之道相融通。为了能更好地疏释卦爻辞寓含的义理,智旭也常直接援用孔子和孟子等儒学先辈的思想来加以解说,或是从卦爻辞中阐释出与儒家思想契合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大道理,因此使《周易禅解》在佛光禅影的映照下仍然呈现出较为浓厚的正统儒学色彩。智旭在阐扬孔孟修身治国之道上,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第一,直接援引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文句来疏释易理。从智旭所援引的先秦儒家经典种类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孔子编订的经典,有《尚书》、《诗经》、《礼经》。引用《尚书》的词句来疏释卦爻辞义理的有多处,如解《兑》卦辞“亨利贞”曰:“《书》云:无拂民以从己之欲,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此处主要是阐扬“以民为本”、“治国以正”的思想来解说处“兑”之时如何自得“亨利贞”的义理。又如解《大壮》初九爻曰:“《洪范》所以有‘高明柔克’之训,正为此耳。”此处主要是借《尚书·洪范篇》的圣训来阐扬为人治国不能“以大为正”、“以壮为大”、“以正为壮”的义理。再如解《家人》九五爻曰:“假,大也。《书》云‘不自满假’,《诗》云‘假以溢我’,又曰‘假哉皇考’,皆取‘大’义。”此处也引用了《诗经》的词句,主要是据《诗》《书》的释义来理解爻辞“王假有家”的含义,从而阐扬“王居天位”应“大道为公”、“乐民之乐”的义理。引用《诗经》的还有,如解《贲》初九爻曰:“正犹《诗》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等研究。2所谓‘素以为绚’。”此处借《诗经》赞美白色为“天下之真色”的诗句来阐扬处“贲”之初应“抱德隐居,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而不能“有事于矫饰”的义理。引用《礼经》的也有一处,如解《涣》卦辞之《象》曰:“‘风行水上’,不劳力而波涛普遍,先王‘享帝’以事天,‘立庙’以事先,尽其一念诚孝,即足以感通天下,恩波亦无不遍矣,故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视诸掌乎?”此处主要是借《礼》的内容,结合处“涣”之道应“上以悦祖考,下与民同乐”,来阐扬“以孝治天下”的义理。二是孔子的语录,主要就是孔门弟子辑录的《论语》。引用《论语》的词句有多处,直接明用的,如解《无妄》六二爻曰:“孔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又云: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此处主要是借孔子的话阐扬处“无妄”六二爻“惟以求志达道为心,而毫不以富贵利禄为念,乃利有攸往而不变其塞”的义理。三是《孟子》的文句。引用《孟子》的有多处,直接明用的,如解《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曰:“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此处借孟子的话来阐扬治国用兵之道,即所谓“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的义理。又如解《明夷》卦九三爻《象》曰:“《象》云‘南狩之志’,犹《孟子》所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纂’也,辞义懔然。”此处借“伊尹之志”与“武王伐纣”的典故来阐扬“持之以贞”的用兵之道。再如解《系辞下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一段曰:“欲慎其动,当辨君民之分于身心,孟子所谓‘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也……所谓‘志壹则动气’,故是‘君子之道’……所谓‘气壹则动志’,故是‘小人之道’。”此处主要是借孟子的观点来阐发儒家的君民之道。第二,直接化用孔、孟等儒家著作中的名言典故来疏释义理。所谓的直接化用,概指引用经典的名言典故而不注明出处。这一类也有三种:一是化用先秦经典中的典故,一般都与史初圣贤的故事有关,但不知具体是记载在哪本经典。这种事例不少,如解《乾》、《需》、《履》、《剥》、《复》、《明夷》、《遁》等卦的六爻辞义都用此例。不妨就以解《履》卦为例:解初九爻云“此如伯夷、叔齐之履”,解九二爻云“此如柳下惠、蘧伯玉之履”,解六三爻云“此如项羽、董卓之履”,解九四爻云“此如周公吐握勤劳之履”,解九五爻云“此如汤、武反身之履,亦如尧、舜危微允执之履。或云:此是诫辞,恐其为汉武也”,解上九爻云“此如尧、舜既荐舜、禹于天,舜、禹摄政,尧、舜端拱无为之履”。不难发现,此处除了六三爻外,其余五爻的义理都是直接化用先秦名人的典故来阐释,从而说明处“履”之时应该效仿善“履”者“以柔履刚”,才能步履在光明大道上。二是化用《论语》的名言典故。如解《晋》卦六三爻《象》:“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故曰‘志上行’也。”此处主要是借孔子的话来阐扬“当晋之时”应“顺体裕养”以“自昭明德”的义理。又如解《睽》卦初九爻《象》“见恶人以辟咎也”曰:“纵遇‘恶人’,不妨‘见’之,可以‘无咎’,劝其勿以善恶二吾心也。如孔子见季康子,见南子,见阳货等,皆所以‘辟咎’耳,岂真有所利之也哉!”此处主要是借孔子善于“辟咎”的典故来阐扬处“睽”之初应“知同异”而使“得失泯,善恶融”的义理。再如解《兑》卦辞之《象》“君子以朋友讲习”曰:“讲而不习则罔,习而不讲则殆,讲则有言不背于无言,习则无言证契于有言。又讲则即无言为有言,习则即有言成无言矣。”此处是套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来阐扬处“兑”之道。再如解《小畜》初九爻曰:“初九刚而得正,克己复礼,天下归之,故‘吉’。”此处是化用孔子重要的仁学思想来阐发“修文德以来远人之任”的义理。三是化用《孟子》的名言。如解《比》上六《象》辞“比之无首,无所终也”说:“且从古及今,无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四谛以苦居初,佛称八苦为师。苦则悚惕而不安。悚惕不安,则烦恼海动,而种智现前矣。”此处以孟子的名言为至理,并与佛教的烦恼3之苦相对释,从而阐发“以苦求乐”、“以苦为师”的道理。又如解《家人》卦九五爻《象》“王假有家,交相爱也”曰:“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天位,以六合为一家者也。大道为公,何忧恤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交相爱’。”此处化用孟子“与民同乐”的名言来阐扬君王治国应该“中正爱民”的道理。再如解《蹇》卦辞曰:“惟‘大人’能济‘蹇’,惟正道能出‘蹇’,‘蹇’故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吉’。”此处也是化用孟子的名言来阐发应以正道拯济蹇难方能“贞吉”的道理。再如解《系辞下传》“天下何思何虑”曰:“夫心之官则思,而不知思本无可思也。”此处主要是针对《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的观点展开“思与无思”的再思辨。第三,直接根据先秦儒家的伦理纲常来阐扬修身治国之道。这方面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因为智旭在解《易》时常常依据卦爻辞的义理来阐扬修身治国之道,而这些思想又与儒家的思想暗合。不妨根据智旭所解说的义理,分成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通过解说卦辞及其《彖传》、《象传》义理来阐扬修身治国之道。解卦辞义理的,如解《小畜》卦辞云“约世法,则如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苗弗格”,解《豫》卦辞云“约世道,则圣德之君,以谦临民,而上下胥悦”,解《观》卦辞云“约世道,则以德临民,为民之所瞻仰”,解《颐》卦辞云“约世道,则畜德以养天下”,解《蛊》卦辞云“治既为乱阶,乱亦可以致治”,解《睽》卦辞云“夫善修身以齐家者,则六合可为一家”,解《明夷》卦辞云“‘明入地中’,其光不耀,知‘艰贞’之为‘利’,乃所谓‘用晦而明’,合于文王、箕子之德矣”。解《彖》《象》义理的,如解《遁·象》云“约圣学者,天君为主,百骸德命,耳目口腹之欲不能为乱也”,解《师·彖》云“用众以正,此王者之道也”,解《噬嗑·彖》云“王道以正法养天下”,解《丰·彖》云“明而不动,动不以明,皆非王者之道”。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如解《损》卦辞指出:“凡为上者,必其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真足以取信于民,则虽损之而‘元吉无咎’;凡为下者,必以‘可贞’之事‘益上’,勿贡谀,勿献异,勿开劳民伤财种种弊端,则‘利有攸往’;盖下事上,犹人事天地、鬼神、祖宗也。”此处主要是发挥处“损”之义来阐扬为官之道,思想颇具儒家色彩。(二)通过解说爻辞及其《象传》义理来阐扬养人治国之道。这方面是就解六爻辞义而言。如解《屯》卦六三爻辞云“欲取天下,须得贤才”,解《屯》卦九五爻辞云“以贵下贱,乃能得民”,解《师》九二爻《象》云“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解《观》卦初六爻云“君子如童幼,则无以治国平天下矣”,解《临》卦初九爻云“约世道,则干蛊贵刚勇,临民贵仁柔”,解《旅》卦六五爻《象》云“盖以人合天,天必祐之,名为‘上逮’”。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如解《否》卦九五爻指出:“然患每伏于未然,乱每生于所忽,故必念念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如系物于苞桑之上,使其坚不可拔。”又如解《未济》上九爻指出:“然君子之于天下也,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苟一任享太平乐……吾信其必失今日此乐,以彼不知节故。”此两处引文都是借爻辞来阐扬治国守天下的大道理①,而所根据的思想原理都是来自《系辞下传》“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家国可保也”,可见其对孔子思想的重视。(三)通过解说卦爻辞的义理来阐扬为人处世之道。这方面是就整卦的解释而言。如解《遁》卦,由卦辞阐发“以退为进”的道理,认为“夫世间之道,久则必变而后通,进则必退而后久”,为人处世要效仿“尺蠖尚屈而后申,龙蛇亦蛰而后震”,善退善遁,与时偕行;在解六爻辞义,还进一步认为“处遁之时,须随其德位以为进退,方不失亨贞之道”,如果是处于“才位俱卑”的境地,应效仿乐正裘、牧仲,“惟固守为宜,不可妄往以取灾”;如果是处于“上应君王”之时,应效仿伊尹,继续“以行其志”,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牵;如果是处于“可以有为,而居止极”的两难境地,应效仿“丈人现二子于子路”,“虽不能大有①智旭在《周易禅解》卷七解《既济》卦辞时还着重指出:“然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乃万古之正理。”可见他对此理的高度重视。4所为,亦须厉勉其精神”,即使“不能治国,亦且齐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天下人树立榜样,而不可“绝人忘世”、“疾厉逃遁”;如果是处于“上辅下应”的态势,应效仿卫武公“承天子之德,抚天下之民”,不可学习小人之“好遁”;如果是处于“刚健中正”的九五君位,应效仿汤王,“当此遁时,虽有英明神武作略,不露才华”,而能“嘉美贞吉”;如果是处于“尊居师保之位”,应效仿姜太公,虽“望隆于天下”,但不“自伐其德”。总起来看,智旭对“远遁”之术的详细阐解,目的是充分说明《周易》所有卦爻的义理都为人们为人处世、修心成佛提供了有效合理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引证,我们可以断言:尽管《周易禅解》是以佛解《易》的作品,但其中仍蕴涵着大量的孔孟儒家思想。由此可见,智旭在解《易》过程中,不但没有摒弃正统儒家思想的信条,反而大量借助这些思想作为其
本文标题:援引儒经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9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