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又见奈良》电影观后感优秀范例
《又见奈良》电影观后感优秀范例《又见奈良》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战后背景、无血缘亲情、跨国......一系列元素构成了《又见奈良》的核心故事。这部影片聚焦被忽视的边缘群体————日本遗孤,反思历史遗留问题,探讨非血缘亲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又见奈良》是鹏飞导演继《地下香》、《米花之味》后的又一力作。此次,他把视角投向了二战后的日本遗孤。该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过七旬的中国陈奶奶,远赴日本奈良寻找其失联多年的日本遗孤养女陈丽华。本片中,日本遗孤的“身份认同”引发广泛讨论。从所受的文化教育来看,这一群体是中国人,但论血缘,他们却又是日本人。在两种民族文化的冲击下,数代遗孤不仅有语言隔阂,更有身份上的错乱————我是谁?从何而来?去向哪里?作家威廉・布鲁姆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护和巩固身份以加强这种心理安全。”这从二代遗孤小泽的身上展露无遗。影片中有一些细节,比如吉泽先生问小泽是哪里人时,小泽说自己是日本人,但事实上她是中日混血。当小泽与中国人见面寒暄时,也会先说一堆日语......《又见奈良》中,许多回到日本的遗孤拥有回家的喜悦,同时也产生“哪个是我”“哪里是家”的困惑。如何平复这种复杂心态,令人深思。在当前影视作品为大卖而竭力“卖惨”或高歌“英雄主义”的环境下,《又见奈良》没有被处理成煽情悲苦剧,也没有将二战时期的仇恨夸大,反而用一种诙谐幽默的轻松方式处理,充满新意、充满温情。电影中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陈奶奶去肉食店买东西,因语言不通,她与店员上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肢体交流”。面对琳琅满目的肉食,陈奶奶只能通过拟音和动作向店员表达诉求,而店员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陈奶奶。这场不涉及人类语言的交流方式,意蕴盎然,生动有趣,让观众忍俊不禁。作为个体,陈奶奶是寻找养女的母亲。无论是从语言、神态还是行动上,观众看到的都是一幅幅和谐轻松画面————陈奶奶与日本民众互动友好温馨。或许影片是想借此引导观众不要被民族仇恨蒙蔽双眼,至少那些没有上过战场、厌恶战争,或被迫上战场的日本人是不应被仇视的。整部影片没有刻意去描述战争的残忍及带给人们的伤痛,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伤痛不存在,是否表示记忆已被抹去?其实不然。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导演在细节处做了不少隐匿的处理。“螃蟹”在海水与河水的生存环境隐喻了中国与日本;“无胶卷的相机”隐喻了记忆与思念......导演鹏飞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又见奈良》的重点不是寻找的结果,而是想通过故事表现陈奶奶、小泽、日本退休警察一雄等三类群体的变化,传达出一种人间大爱,告诫人们要珍惜身边无论有无血缘关系的情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影片最后三分钟的安排意味深远。三位演员一起行走在完全是日本文化的场景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可能是“陈丽华”的人。影片就此结束,给观众留下悬念和回味空间。最后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那个人是陈丽华,那陈奶奶会不会因为她已回到原来的文化中而释怀?二是那个人不是,那不少与陈奶奶类似的中国养母应不应该放弃寻找?从一开始小泽带着陈奶奶走,到一雄、小泽一起带着陈奶奶走,再到后来两人把陈奶奶夹在中间走,观众看到了他们给彼此带来了希望和爱。是的,爱可以消解仇恨、隔阂、矛盾。
本文标题:《又见奈良》电影观后感优秀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95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