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一、二章组织与组织学、管理理论
组织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学时数:32学时教材《组织行为学》严进编著第一章组织与组织学理论一、组织:个人与社会1、马克思: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组织: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进入社会的唯一渠道。例:移民过程、求学求职过程3、人类社会的组织化现代社会:组织空前发展,组织复杂多样。个人对组织极端依赖。生产力发展导致现代社会成为机构性社会。(个人通过组织与自然联系)个人——组织——社会古代哲学——自然哲学现代哲学——社会哲学例:家庭二、组织的概念1、静态观点对社会组织的断面结构进行分析,侧重于组织的责权分配、部门的层级关系。高思:组织是经过对工作和责任的分配,以便于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人事配合。孟尼:组织是为达到共同目的的人所组合的形式。一个组织群体,如果想有效地达成其目标,就必须在协调合作的原则下,个人做个人不同的事。•2、动态观点组织是一种处在不断发展运动中的社会有机体,运动中的组织所反映的各种信息,较静态组织中的信息更丰富、更有用。怀特:组织是人们工作关系的配合,是人类所要求的人格联合,不是无生物的堆积。李维特:组织并不是一群人的集合,或人与机器的配合,组织是一群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组织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进而言之,它是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仪器设备及人力因素构成的体系,它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迁。3、组织的含义:朝着一个共同目标或一组共同目标而合作工作的两个以上的人群。4、组织的要素:人、物、工作、协调。三、组织的作用1、人力汇集个人与自然个人→组织→社会→自然2、人力放大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分工与协作产生人力放大效应。。四、组织学理论——研究个人与组织的关系1、组织的基本目的:将个人的才能与力量结成统一的整体,以完成个人成员所未能完成的工作。2、组织存续:社会组织给其成员提供的东西如果能超过其成员为自己与组织联系而付出的代价(时间、努力、金钱),那么,组织就会存在下去。“组织的成功是能够很简单的估计的,即看它们能否以其成员间关系的积极成果形式,给其成员以纯利。社会组织必须不断调整,以反映成员的愿望与目标。”3、组织学理论⑴组织可被认为是用来促进个人向目标努力并取得成就的合作性系统。⑵组织学理论:为提高和改善组织的作用,必须为管理者建立一种关于组织如何形成,如何发挥其功能和如何生存下去的解释。⑶理论的目的:描述与预测——帮助人们理解组织,组织在不同环境中怎样活动。a、主要工作:满足外界需求——确定组织目标的根据。任何组织必须进行两种工作:生产和分配。b、次要工作:支持和扩展主要工作的运行的活动。组织学理论必须使管理者和组织学的学生懂得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的关系,懂得这些关系如何适合于组织目标,以成功的预言和控制组织行为。理论必须研究:工作的类型、各类工作之间的关系、它们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以及整个组织理论的其他要素的关系。4、组织学的各要素⑴a、目标——组织建立的出发点,衡量组织是否成功的标尺——组织为了干什么。b、目标网——子目标。组织的子目标可能互相冲突,为了避免目标的互相冲突而进行的目标平衡是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⑵工作——分工组织的目标确立后,组织成员就要决定实现目标所需的工作类型。⑶权力与职权a、权力:操纵他人意志b、职权:被组织官方承认的权力⑷规模与复杂性a、权责下放。组织规模增大导致分工细化,必须分权b、组织的正式化与形式化规模扩大导致面对面沟通机会少,必须用确定的程序是组织协调。书面的政策、程序和规则取代不成文的默契。⑸组织设计组织目标——决策——组织设计a、结构的基本要素: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级的排列b、分化与整合分化:专门化过程整合:将分化出的部分联系起来。(组织的设计必须将各种分工组成整体)复杂性:高复分化的组织产生专业化的分工与个人,只关注特殊分工目标,⑹边界与环境组织个体存在于更大的环境之中: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环境(输入:资源、信息)→组织→(输出:产品、服务)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边界网、传感器⑺适应与变化环境日趋复杂,变化迅速。组织的灵活性决定组织生存与繁荣。⑻技术:生产分配过程采用的科学和技艺。从环境输入信息、资源,然后输出产品和服务到环境的方式。(组织用来处理信息的方式,如计算机)五、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问题(陈春花)1、组织是为了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组织的存在关键在于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个人与组织:组织因目标而存在,也因为实现目标而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可。)2、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的。(组织中个人的身份——分工不同从而承担各自的责任与目标)3、组织中的决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组织中的决策应该由个人还是集体做出。)知觉与管理决策、管理沟通4、激励体制与组织的生存。激励体制是否有效,是否能保持组织凝聚力。(组织环境的变化与组织成员的知识化导致员工的忠诚度下降;工作与生活分离。)——激励过程与人员管理5、组织的领导:关键在于授权成功的领导在于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让组织成员发挥出绩效。6、组织结构:要依据责任而非权力来设定;(组织中的帕金森定律)7、组织的文化与组织的变革:组织的两难问题——短期的效率与长期的适应能力。严谨稳定的结构可带来高效率,但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能力低。企业永恒面临的问题:成长与稳定、效率与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8、组织与环境:时代变化,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环境越来越变化迅速多端,组织趋向于从稳定均衡转向混沌状态。第二章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开始于工业革命,是现代企业及其他大规模组织在规模及复杂性方面发展的结果。“管理作为一种基本的、独特的和主要的制度,它的出现是社会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过去很少(如果不是没有的话)有任何一项新的根本性的制度、一个主要的群体,曾象管理自二十世纪以来这样迅速出现的。……管理,主要负责使资源具有生产效率,即负责取得有组织的经济进步的社会机体,反映出时代的基本脉动。管理实际上是不可缺少的“——德鲁克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古典时期劳动分工工程学泰罗、法约尔(1890-1930)科学管理经济学韦伯行为科学时期需求理论心理学马斯洛(1830-1960)人际关系社会学梅奥群体动力学社会心理学麦格雷戈领导论管理科学布莱克特现代时期系统论计算机科学贝塔朗菲(1960-1990)权变论管理学贝纳德功能论社会学、工程学帕森斯、西蒙当代时期系统观理论计算机/信息科学(1990-)学习理论生态学德鲁克新制度论经济社会学迈耶社会网络理论社会学格拉诺维特、伯特第一节古典时期一、科学管理理论(标准化、福特制)1、背景:一战之前,欧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过程趋于机械化、自动化,但管理方式仍是多沿用以前小生产的管理方式。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人治成分多,五花八门。2、泰勒:存在着最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人是懒惰的自私的,必须用标准化的方法管理生产工人,使之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劳动力。•3、两个前提假设•第一个假设:泰勒认为工人屈从于经济动机,是消极的,如果不想办法去制约,工人不会努力工作。(经济人假设)•第二个假设:泰勒确信存在最好的组织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法)。4、泰勒思想的出发点⑴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车间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劳动方式,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⑵他认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能使劳资双方都获得最大收益•“首先,必须设计各种各样的铲子来应付不同性质的物质,这就意味着要在工厂的不同地方建立工具房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得适宜的工具,为了减少在大型的工厂中闲逛的多余运动,“至少要预先一天组织和准备工作”,这样,一旦人员到位,就可以开展工作。这就要为预备工作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机构,即我们所说的科层体制。因此,必须有工厂的大地图,以使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的位置一目了然。此外,电话网络的设置对于有效的内部联络也是必要的。通过工厂的地图,人们可以及时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工作顺序了然于心,自然而然地促使工厂自身重组,以使运输物质和处理垃圾的程序变得更为合理。”•5、个体工作的标准化•泰勒认为,通过科学地分析单个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就能找到用最少的能量和资源投入来获得最大产出的运作程序。•其一,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所能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额;(工作定额制)•其二,科学地挑选和培养工人,保证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和智力,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人力资源管理)•其三,将经过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在科学的管理方法下,专断特权和专制命令被取消了,每一个问题,大的或小的,都是科学调查的对象,都要按规章来衡量;•在科学管理之下,企业领导者和工人一样,是由规章和法律约束的,这些法规是通过无数具体的工作实验得来的,而且,由此发展出来的标准是公平的。——泰勒•6、管理者角色的变化•泰勒认为,因科学管理的引入发生变化,并不仅仅是工人阶层,管理阶层的角色也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其一,泰勒热衷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替代管理者专断无常的行为,在科学管理方法下,管理者的专断特权和专制命令被取消了,管理者和工人一样,都要由规章来约束。•其二,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把自己更能胜任的那部分管理工作承揽下来,工人完成的工作事先由管理人员给予分配和准备。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计划,是管理的首要因素。•组织,它决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适当机器、物料和人员调配。•指挥,是对下属的活动予以指导。•协调,是结合、统一以及调和所有企业活动与个人的努力,以实现一项共同的目标。•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实际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去完成的那些活动。三、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一)三种支配类型韦伯的科层制观点建立在他对社会支配类型的划分上,科层制是他所分析的三种支配类型中法理型权威的最典型、最纯粹的形式。韦伯认为支配是一群人会服从某些特定的命令的可能性。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包含着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每一种支配系统都希望培养其“正当性”(合法性)基础。由于正当性基础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支配类型(1)传统型支配。其正当性基础是是对古老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牢固信念,即“确信渊源悠久的传统之神圣性,及根据传统行使支配者的正当性”。“敬天法祖”“祖宗之法不可变”嫡长子继承制(2)卡理斯玛(charisma)型支配。韦伯借用“Charisma”一词指某种非凡的力量、能力和特质,魅力型支配正是建立在对这种具有特殊品质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之上。宗教领袖:释迦摩尼、耶稣、穆罕默德毛泽东(3)法理型支配。其正当性基础是法律法规。这种支配的主要特征是:a、法令通过正式的的程序进行制定和修改;b、支配形式只有符合法规才被认为是正当的;c、支配关系法规化,实行照章办事的原则;d、支配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下级服从的是法规,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二)科层制的特点•韦伯对支配类型的分析为他的科层制提供了基础。科层制是他所分析的三种支配类型中法理型支配的最典型、最纯粹的形式。•“理想类型”的科层制具有下面一些特点:•(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2)有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4)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5)专业业务资格基础上的人员任命。•(6)管理者并不因为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7)根据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来决定一个人的职务升迁。•(8)具有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固定薪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等原则分档划开。•(9)把自己的工作视作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三)科层制的影响•科层组织理论是组织社会学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为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科层组织的正功能•其一,依照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
本文标题:第一、二章组织与组织学、管理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9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