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欢迎来到魏国前情提要战国时期冷兵器时代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剧情说明“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人物设定孟子(约前372~前289)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简介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5.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6.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7.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政事以民为归宿。给下列字注音1.王好战:hào2.弃甲曳兵:yè3.数罟不入洿池:cùgǔwū4.衣帛:5.鸡豚狗彘:túnzhì6.庠序:xiáng7.饿莩:piǎoYìbó朗读课文翻译第一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年成不好察:观察无如:不如,比不上加:更翻译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填然:击鼓声。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曳(y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以:凭借。翻译第三、四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于:比,介词翻译第五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违背,耽误。胜:尽,完。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池塘。生:活着的人。丧(sāng):埋葬,办丧事。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翻译第六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ì,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翻译第七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这异:区别兵:武器罪:名→动,归罪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牛刀小试3.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B解析: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3.下面各句中全都属于孟子认为施行“王道”应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谷不可胜食也④材木不可胜用也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鱼鳖不可胜食也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③⑥D.②④⑤B解析:③是“不违农时”后的效果,④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⑥是“数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4.下面各句中,属于孟子的“教民”措施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2.翻译下列句子。(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文: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宅院上),(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状语后置句、省略句)(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句)(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自己背着或顶着东西了。(状语后置句)(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宾语前置句)(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译文:(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判断句)(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何异于……”)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王如知此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成语】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孟子否定了梁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斧斤以时(林)王道之成树之以桑(纺)鸡豚狗彘(牧)百亩之田(农)庠序之教(教)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君王的态度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涂有饿莩(下层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斯天下之民至焉对比比喻施仁政除暴虐排偶句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作用: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第六自然段中四个结尾连用“……矣”也属于排偶句。梳理文脉1.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2.分析问题:五十步笑百步3.解决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总结全文)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本文写作特色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1.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写作特点2.善用比喻,富于形象3.雄辩有气势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6、成语(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2)动词活用作名词(3)形容词作动词(4)使动用法①填然鼓之②七十者衣帛食肉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①请以战喻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3、古今异义(1)数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4、一词多义(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3、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4
本文标题:《寡人之于国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9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