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1浅论儒家“三达德”蕴涵的管理智慧陈芳(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08(3))摘要:本文通过挖掘儒家“智”、“仁”、“勇”思想的内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蕴涵其中的管理智慧,传承儒家“三达德”的管理之道,为管理者如何实现爱人、知人、用人的管理境界树立标杆,从而指引着优秀企业文化乃至组织精神的构建。关键词:儒家“三达德”思想;管理智慧;管理境界ShallowtheorythreeeminentmoralitiesConfuciancontainedmanagementwisdomchenfang(Inhuaiyinnormalcollegepoliticalandpublicmanagement,humanresourcesmanagementinstituteof2008(3))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miningConfucianwisdom,benevolence,valiancethinkingofthemeaning,makepeopleprofoundlyunderstandingandtheunderstandingtocontainamongthemmanagementwisdom,inheritingConfucianthreeeminentmoralitiesmanagementway,howtorealizetheloverformanagers,one,employingmanagementrealm,thusdirectssetbenchmarkingexcellententerprisecultureandtheconstructionoforganizationalspirit.KeyWords:TheConfucianthreeeminentmoralitiesthought;Managementwisdom;Managementrealm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底蕴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所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理念含有许多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具有永恒的普世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笔者拟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整理、解读、转化,从中汲取其管理智慧,古为今用,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境界。一、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内涵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虽然“我无能焉”是孔子的自谦之辞,但却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应该具备这三种品质。而把智、仁、勇并列视为美德,尊为“三达德”的则是《中庸·问政》:“天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可见先哲认为,智、仁、勇三者在个人成人过程中,在处理基本的五伦关系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兼备,才会有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2完美的道德实践和健全的理想人格。[1]1.“智”“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三达德”、“四维”、“五常”之一就赋予其以道德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智的具体内容、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明是非,识利害。儒家的“智者不惑”首先是能明辨是非。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后来荀子也对“智”作了界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意即是当是,非即非,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它所要克服纠正的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是非颠倒观。“智”不仅要求对是非、善恶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求对利害、对事物之理、事物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2)善于知人、自知。《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了解、并正确评价他人,由此对他人采取合适的态度。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量,知道自己的优缺长短,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自知之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形成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基础。对“智”的培养途径,儒家代表人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2.“仁”“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儒家看来,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仁”的内容而言,孔子概括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它是仁爱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标准,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现。具体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成仁的深刻总结。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只要下功夫磨练、用力去做,就可成为仁人,甚至成为圣哲。“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据内心的博爱去行事就会形成温、良、恭、让等各种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少一点焦虑、少一点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根基。“仁者不忧”的意义正在于此。3.“勇”“勇”属于道德意志方面的品质。《荀子》中记载:“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贤者敢推而上之,不孝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不恤是非,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可以说荀子对不同层次的勇作了颇为细致的划分,如果说荀子的这些对“勇”的现象上的描述只能对我们正确认识“勇”有一定的启示的话,那么宋明理学家对“勇”的本质的阐述则能指导我们如何达到真“勇”。他们将勇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认为两种“勇”根本区别在于“内在驱动力”和“指导原则”不同。所谓“血气之勇”,即是由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鼓起的勇气;所谓“理之勇”则是由道义而激起的“勇气”。并告诫人们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这就说明只有在大智、厚仁的基础上才会养成这种“德义之勇”。用理智统率情感,以做正义之事为勇。“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勇”应有正确的方向,当以道义为指导。“有义之谓勇敢”(《礼义·聘义》),无畏无惧只有与礼义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勇。总之,先哲始终以义释勇,勉人勇于行义,这就使“勇”与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3羞耻观相联系,所谓“知耻近乎勇”(《中庸》)正说明这种联系。知耻就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它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它要求人们做事守仁行义,辨知荣辱,谨言慎行,对于个人来说,廉耻是立身做人之大节,不廉则无不敢为,无耻则无所不为,只有知道廉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真“勇”,面对困难、胁迫才会沉着、而非胆怯、妥协。“勇者不惧”表现的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的一种气节。在孔子看来,智、仁、勇“三达德”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认为“智”若离开“仁”,必将迷失方向而流于恶。只有以“智”明是非,辨善恶,方可爱所当爱,恶所当恶。“勇”若离开“仁”,就势必成为背义之勇。孔子云:“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说明“智”和“仁”也离不开“勇”。在“智”与“勇”之间,只有两者互补,方可成为智勇双全的人才。君子只有具备智、仁、勇“三达德”,才能逐步地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儒家君子人格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理想境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若能成为真正的“仁者、智者、勇者”,拥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人格,那么不仅是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整个企业管理境界的升华,得到了员工的认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改善了,整体的凝聚力才会加强,企业才会逐渐步入正轨持续协调发展。二、三达德与管理境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高尚的人格境界,推及至企业管理中则是要求管理者要做到爱人、知人、用人以及果断决策、敢于承担,以下分别具体阐述:1.仁者爱人“仁者”就是要有仁慈的心和宽广的胸怀,懂得关心、爱护、尊重和体恤员工,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以理服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正所谓:“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1)“仁者”首先要以人为本“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礼记·中庸》)。这些都是从治国的角度对人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把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反映出重要的人才观点,即只有拥有优秀的人和团队,企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反之,若企业缺乏优秀的人和团队,其发展必然举步维艰,甚至岌岌可危。人于企业是如此重要,管理者仅承认其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要正确为自己定位,为自己确立另一个身份———服务者。“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原意是老百姓不是为了君主而生的,但君主却应该是为老百姓而册立的,因此,只有“平政爱民”、“尚贤使能”,才能赢得民心,政权才能永固久安。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是每位员工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人,要接受员工的“个性”、关心员工的需要,把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引导。(2)“仁者”要以德管理员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以德行政、治理国家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如天上明亮的北斗星,泰然处于自己的位置,就会受到众星的围绕和拥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在人民犯错以后,若以强硬的手段惩罚人民,人民表面上惧怕惩罚而不再犯错,但内心却往往十分不满,长期的积怨最终可能导致政权崩溃。人民犯错后,若以怀柔政策对待他,以道德标准而非冷冰冰的制度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礼节准则鼓励其改正错误,则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人民不仅不再犯错,还会怀有感恩之心,而“得人心”者势必巩固其统治。所以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若以淮阴师范学院学年论文4德教化员工,给予其改正的机会,错误和过失则可能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和企业的无形资产———员工的感恩之心和归属感。以德感召员工,给予改错机会不是一个纯粹的口号,而是一个沟通的积累过程。得知员工犯错后,要以亲和的态度与之接触,要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结合企业伦理标准和制度规定,既指出其错误,又最终得出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处理方案。如此,犯错的员工才会心悦诚服,才不会再次犯同样或类似错误,还可能对企业的宽容心存感激。[4]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管理者和企业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利润赚取与道德追求的关系。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就提出了“企业是什么?”的问题,而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是一台赚钱的机器。但是也有企业精英从成功企业家身上认识到道德优先性原则的重要性。如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提出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企业理念,他解释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联想柳传志也有一句名言:“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即做事只注意一时之得失,只能是个小公司;只有注重做人,加强企业家的道德修养,把德性视为商道的根基,才能成为大公司。香港富商李嘉诚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认为做人是本、赚钱是末。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玛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靠“为
本文标题:浅论儒家“三德思想”中的管理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