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学科普知识三种角色心态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角色心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心态,即家长心态、成人心态和孩童心态。有这样一个例子:三个人合伙做生意,最后赔了,甲说:都怨你们,没有真本事,和你们合伙真是倒霉!乙说:我觉得这次赔本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们三人想法不一,劲没往一处使。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观阻力。丙说:都是我不好,我没干好工作,请你们原谅,我一定会改正,大家还是接着干吧。这段对话中,甲用长辈的口吻指责两位同事,显然是一种家长心态;乙非常冷静,像一个稳重、明理的成看人,属于成人心态;丙却像个小孩子,像作了错事一般,一个劲地求大家原谅,正处于孩童心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当中都存在着这三种角色心态。当我们处于家长心态时,心里便有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意念。家长心态又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对人刻薄,喜欢挑别人的缺点,另一种却容易对人表露情绪。一个人的家长心态属于哪种形式,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的。小时候父母爱怎样对我们,长大了我们就拥有什么样的家长心态。处于成人心态时,我们显得冷静、理智、客观,既不挑剔别人,也不会冲动任性,我们很有主见,作事有计划,临阵不慌。而处于孩童心态时,我们则表现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影响。几乎每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有过这三种心态,只是比重不一而已。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长期处于家长心态的人很喜欢批评别人,或提出建议强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把你当作小孩一样照顾。当然能长期与之相处的只能是那些终身孩童们。终身孩童是那些长期处于孩童心理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岁,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俨然一个小孩子。他们一般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别人的时候多,常常还不肯承担责任,做事流于冲动,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和呵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喜欢引人注意,赢得赞许。而长期处于成人心态的人喜欢纯逻辑思维,他们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讲感情,常被人称?quot;冷血。他们在生活中极少幽默,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与他们相处也是件非常乏味的事。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独发展自我的任何一种角色心态,都会使自己的性格发展不平衡,这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不和谐。那么,该怎样调整自己,使自我中三种心态保持平衡呢?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在人际交流中的三种角色心态的应用比重。这需要你记录你在一周之内与人交往中的角色心态,集中起来考察,三种心态的比重便非常明朗了。了解到三种心态的比重后,便可以在与人交往中有意识地降低比重最高的那种心态,提高另外两种心态。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用家长心态与人交往,就应该注意客观地观察,学会聆听,少批评、挑剔别人,每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让你的生活多一点随意和感性,你定会快乐得多。如果你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你最好把自己的成人心态放低一点。可以试着让自己放松放松,允许自己的感情适当地得到宣泄。建议你经常看一些喜剧或笑话,让自己像孩子一样乐一乐。假如你经常处于孩童心态,那么你遇事最好能冷静分析,避免感情用事;最好每问自己我想怎么做,而不必顾及别人的喜好,以免失去自我;最好多训练自己,对他人负责,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别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正处在什么心态,在不同场合找出最为恰当的角色心态与人交往。相信,你会拥有许多的朋友,成为一个很受人欢迎的人。心理探秘:为什么会说谎美国一名心理学家称,人是爱讲大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讲得更多,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说:“若你问一般人说不说谎,他们通常会答:‘不,我从不讲大话。’或者说‘只出于善意。’但如果你找一天细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你会发现真相是另一回事。”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民意调查便为以上说法提供佐证,结果显示:每人每天平均讲最少25次的大话。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人们对有些谎言实际上并不陌生,不动大脑也能随口说两句。费尔德曼称:“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人家撒谎,有时连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认自己在撒谎。大部分的谎言是出于礼貌的应对,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饮茶’、‘我今天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我今晚也玩得很开心啊,之后再跟你联络’等。此外,研究还发现那些撒谎天才往往朋友满天下,而且能做群龙之首。费尔德曼解释道:“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撒谎或扭曲事实,是待人接物的技巧。”事实上,只要稍留意,还是能够发现哪些是谎言,哪些是实话的。说谎时一般出现下列症状:瞳孔膨胀;声量和声调突变;笑容较少;眨眼太多;频频耸肩(主要指西方人);眼神接触出奇地多或少;说话中带有较多停顿、假装清喉咙、中间穿插“嗯”等语气词;经常摸鼻子;频频吞咽等。作者:出处:搜狐健康论坛更新时间:2007年05月22日爱思考的人更容易患忧郁法国科学家日前对各类人脑活动进行研究后发现,忧郁的人往往大脑活动过度,最终导致脑力衰竭,神志和心理出现严重问题。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家首先让一些人按要求进行回忆,发现令人沮丧的记忆片断会激发大脑的大量工作,其激发的大脑活动量远超过对其他题材的回忆。此外,忧郁症患者在做猜字游戏时,当与普通人分数相同时,其大脑的活动量比普通人高出许多。也就是说,他们在处理较为复杂的日常事务时,脑力使用量远远超过正常人。科学家指出,这就仿佛一个运动员以100米冲刺速度跑马拉松,这种过度的活动量可以解释为什么忧郁症患者经常精疲力竭。这与他们不能合理分配脑力有关。这一研究成果与先前许多研究的结论正好相反。此前,不少研究认为,神情沮丧的人之所以出现思维问题,主要是由于大脑额叶前部皮质层的一些区域处于停滞状态,大脑活动量减少。事实上,这种停滞状态正是由于大脑先前活动过度导致的。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对于抑郁症等精神紧张性疾病的治疗,不仅要看其当下症状,还要看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理,一个心情郁郁的人,不一定是对生活没有兴趣,他可能是刚刚完成某种棘手的任务,大脑处于疲劳期。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其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据载:如今有单位专门设立“牢骚室”,这不正是“霍桑效应”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吗?当然,这种宣泄要注意方法。霍布森选择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即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黑暗效应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有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融洽投机。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
本文标题:心理学科普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0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