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这九项第一包括: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一、历史回顾公元2002年3月22日凌晨,当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运载着“神舟三号”发射升空成功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不为之自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终归依靠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现在让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之路:公元1000年,中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纪,欧洲人才从中国人手中得到这份稀世厚礼--火箭术。公元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皇们的头上时,火箭的子孙们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国的火箭呢?”。中国,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的下场。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终于,1960年,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1966年10月27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此后,我国用洲际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几十颗科学实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全部成功。八十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日趋成熟。1980年5月18日,我国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的战略火箭准确命中目标。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人地球静止轨道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火箭技术的最新成就。......1984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通讯卫星送上了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自亚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伴随着卫星发射的需要,我国的运载火箭的种类逐步增多。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二捆、长三捆相继问世,并发射国际卫星成功。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2001年10月9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做报告时指出,随着航天三大领域的逐渐统一,我国将加强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2001年11月,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搭载着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宇宙飞船的升空,将是建国以来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中国最大的一次科学实验。这是中国航天新世纪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厚礼。2002年3月22日22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4月1日16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顺利完成原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开展的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空间环境探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目前,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品种已呈系列化,小到几十公斤,大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五吨重的卫星,都可以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在运载火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用于军事领域的导弹家族,如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岸对舰、地对地等近、中、远程的各种导弹已全都具备。总之,用中国导弹专家的话来说,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导弹,我国都有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不久前,我国试验发射成功的新式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及刚刚试验发射成功的可同时迎击多枚来袭导弹的地空导弹,就是这个导弹家族的新成员。二、展望未来中国的航天员何时能乘“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的月球车何时能在月球上自如行驶?这些美好憧憬的实现有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为纪念《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一周年,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于2001年11月22日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载人航天飞行和开展月球探测先期研究的构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蓝天写意图。“十五”期间,我国用于民用航天的专项科研经费将达50多亿元,较“九五”期间的17亿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如同给航天发展捆绑上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一)、8颗新星辉映太空。在国家已经批准的民用航天“十五”计划中,有8颗新型卫星准备投资研制。这8颗新星是:1颗海洋水色探测卫星“海洋一号”、2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2颗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和由3颗环境
本文标题:中国航天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7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