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详细解释编辑1、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吕氏春秋·先己》“《诗》曰:‘执辔如组’”汉高诱注:“组读组织之组。夫组织之匠,成文於手,犹良御执辔於手而调马口,以致万里也。”宋欧阳修《酬学诗僧惟晤》诗:“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辽史·仪卫志二》:“太祖仲父述澜……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辽王业之隆,其亦肇迹於此乎!”2、织成的织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隋书·何稠传》:“波斯尝献金緜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3、指诗文的造句构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唐孟郊《出东门》诗:“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宋陆游《答邢司户书》:“退而组织古语,剽裂奇字,大书深刻,以眩世俗。”清黄遵宪《陈葵献偶刻诗文序》:“周元公曰:‘文所以载道也。’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於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4、安排;整顿。元姜个翁《霓裳中序第一·春晚旅寓》词:“园林罢组织,树树东风翠云滴。”清龚自珍《怀我生之先箴》:“今大夫天干琅琅,地支气昌,帝组织我阴阳,庸讵知我非符。”清丘逢甲《梦中》诗:“奔驰日月无停轨,组织河山未就功。”5、构陷。犹罗织。唐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6、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是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7、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也指所结合的集体。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个俗话革命的任务,是一般文化革命的任务,一切革命的文化组织应当担负起来,而尤其是文学的革命组织。”8、特指中国共产党组织。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抗战以后咱的军队上来,这才又恢复起地方组织,我续上关系工作到如今。”西戎《女婿》:“青枝对着爹的耳朵,严肃地说:‘爹,你不知道吗,锁柱是组织里的人,他能不积极带头吗?’群体(英语:Community),也称为社群,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种,人类虽有各种不同人种,但仍可以组成一个群体。又如在大海有许多种类的鱼,但是可以归类为鱼的群体(简称为鱼群)。在社会学中,对于群体的内涵曾有很大的争议,社会学家尚未对群体的定义达成共识。在1950年中期,关于群体就有49种不同的定义[1],而群体的传统定义是一群彼此有互动且住在共同区域的人。基本含义编辑群体本来常用来指有共同价值观,因有共同地域关系而有社会凝聚力(socialcohesion)的一群人,且一般而言会是一个比家还要大的社会单位,而这个词也可以指一个民族或全球性的群体。当一群人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或利益,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一起工作的项目,这群人也成为了一个群体。群体可以提出或行使政治或社会权利,有些群体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但并非总是如此。合作社亦属于群体的一种,但群体不等同合作社,因为群体不一定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3群体维度编辑就群体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不同维度的不同结合,就使不同的群体带有各自的特色,而决定群体特色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年龄维度这是指构成群体的年龄因素,每个群体的存在,都离不开这个因素.群体之所以能成为群体,它就是由具有各种年龄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的这一维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活动个性。知识维度这是指构成群体的知识结构而言,也正是这一维度,决定着群体的层次,但是这种层次是不稳定的,因为知识维度是一个活动性很大的因素,知识维度发生变化了,群体的层次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如一个机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始时工作人员的知识都很贫乏,层次较低,但是通过他们一系列的努力,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后,知识维度的层次也就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维度影响着群体的层次水平。能力维度这一维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决定着一个群体活动的质量。能力维度高,群体活动质量就高;反之,群体就没有多高的活动质量,这种群体,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不是一个理想的群体。比如有的企业,所配备的领导集体,能力水平就不高,结果,企业没有活力,产品的数量、质量上不去,工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群体如不及时调换,会导致企业的倒闭。专业维度这是群体维度中的特殊因素。因为个体所具有的专业是通过W练得来的,所以,专业维度合理的群体,有着特别强大的活力,这种群体,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群体的维度很多,还有性格、信念、观念等等,这里只讲以L几种主要的维度。所谓群体的维度,是指由这些多种多样的维度的有机组合,使不同的群体各具特色。群体的维度对群体的活动效率有很大影响。群体的维度组合适当,会使群体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活动体,这样的群体活动效率非常高。否则,群体只能是一个涣散的、冲突不断的、纠纷不绝的、活动效率非常低的组合体。本质特征群体作为一种由人组成的有机组合体,它时时刻刻都对个体和组织发生着影响,并由此体现出自身的特征,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G.C.Homons)经过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交行为,都包括以下三个因素:1.任务活动因素;即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活动。这种活动属于浅层外显活动,一般容易为他人所觉察。例如:交谈、工作、学习,社交等等,它常常是组织衡量一个人工作效率的依据。2.相互作用因素:就是在完成任务时,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影响,例如:彼此之间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相互沟通和接触,以及对他人的活动进行分析,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关系等等。3.情感活动因素:即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活动之间的情感反应.这种因素是属于深层的内隐的因素,一般不易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通过活动特点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等来了解,这可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有利于更加密切的配合。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个因素互为双向反应。后来许多研究者也认为,群体的存在,一般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首先,必须有共同活动的内容,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群体也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其次,活动的成败又取决于人们对活动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同时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而又必须得到人们的相互协作和密切的配合;第三,在群体中,人们的感情交往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与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关,而且与人们之间的交往有关,交往产生感情,感情促进交往和协作。4群体功能编辑概述群体之所以形成、存在和发展,主要在于它有一定的特殊功能。概括地说,群体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群体对组织的功能;二是群体对个人的功能。(一)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群体对组织而言的。作为一个群体,只能在活动中生存,它的活动,就是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群体是一个由若干人组织起来的有机组合体,它具有单个人进行活动时所没有的优越性,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互相协作,互发所长,互补不足,使群体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任务,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二)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需要群体的这一功能,是指群体对个体而言的。群体形成后,其成员的各种需要,就以其为依托而得以满足。而群体本身也正好具备这一功能。1.使成员获得安全感。作为一个个体,只有当他属于群体时,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2,满足成员亲和和认同的需求。群体是一个社会的构成物在群体中,人们的社会需求可以得到满足。群体给人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可以促进人际间的信任和合作,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关怀、支持和帮助。3.满足成就感和自尊的需求。在群体中,随着群体活动成功的增长,成员的成就感也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并从成就感中勃发出新的动力;与成就感相伴随的,人们还有自尊的需求。而在群体中,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处于各种不同位置的人,都会彼此尊重,所以说,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自身活动,都是满足自尊的一种最好的形式。4,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自信心和力量感。这是群体活动的动力来源。群体的两大功能之所以能得以充分发挥,是和群体有其强大的动力源泉分不开的。作为一个群体,一方面它表现出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也积蓄着供自己活动的动力,只有这样,群体才是一个健康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群体之所以由盛到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群体自己不再拥有“造血”的功能。种类一、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1.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2.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二、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群体1.分类:1大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2;小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三、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1.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就某个职工而言,他所在的班、组就是属于此类)2.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⒈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⒉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层级关系。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两种:⒈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社会群体⒉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它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4;群体内有一套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几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规模群体规模的研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群体人数的上限和下限。一般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2人或3人,但大多数主张不能少于3人,因为2人往往只能构成个人间的纯感情关系,如果发生争执,没有第三者仲裁,矛盾很难解决,不能体现群体的特征。对于上限的人数则存在不同
本文标题:组织和群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