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传统手艺手工布鞋散文集萃
传统手艺手工布鞋散文集萃传统手艺手工布鞋散文集萃大凡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对手工布鞋一定不陌生,尤其农村人,大都是穿着母亲或家人做的这种手工布鞋长大的,而且不少人都是做布鞋的能手。在我24岁离开老家前,我爷爷、我父母亲以及我们兄弟四个,全家人一年四季脚上穿的单鞋、棉鞋全是我母亲一针一线亲手为我们做的布鞋。那时我们兄弟几个都是小伙子了,活动量大,一双新布鞋充其量也就穿三四个月。有时生产队里农活忙得我母亲顾不过来时,我姨妈家的两个表姐姐还要帮母亲给我们做布鞋。因此,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可怜的整天手里都拿着鞋底子,经常是上工前队长派活的那一会功夫、劳动休息时都要拿出来抢时间能纳几针是几针。如果遇到生产队、大队或公社开社员大会,妇女们就乐的心花怒放,早早就去找个不显眼的地方往小板凳上一坐,一边听会,一边就忙着纳鞋底了,既挣了工分,又安顿了家务活。一个个开心的那个样子,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看手机一样乐呵。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其实鞋子应该是老早就有了,因为在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人没有鞋子穿是无法过冬的,只不过那时的鞋子还不是手工布鞋而已。2009年已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就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手工布鞋这块沃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鞋史上的一朵奇葩。做手工布鞋的工序不是很复杂,而且全是纯手工工艺。其传统的工艺流程主要有做鞋底、做鞋帮和绱鞋三大环节。做鞋底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也最辛苦。主要包括打褙子、剪鞋样、刮鞋底和纳鞋底四道工序。鞋底按用来刮鞋底的布料有毛边底(也叫千层底)和滚边底之分;按鞋底的平面形状有端鞋底和歪鞋底之分。通常用结实的碎白布可以做成毛边底,显得很高大上。以前在西北农村,女孩子送给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的第一双布鞋一定是毛边底,因为它既漂亮大气,又能显示出自己的高超技艺。为了美观起见,通常用杂色碎布刮的鞋底需要用斜纹白布滚边。端鞋底是指左右两只鞋底尺寸和形状完全一样,没有左右脚之分;而歪鞋底是左右两只鞋底前段微歪向大拇指一方,有左右脚之分。做鞋帮的主要工序包括剪鞋样、滚边及缝合。如果是做给小女孩、老年妇女或妙龄少女穿的,还可以在鞋面上绣花。绱鞋就是把做好的鞋帮缝合在纳好的鞋底上。做鞋底的第一道工序是打褙子(也叫袼褙)。就是把不用的旧床单、旧衣裤拆成一片片的打褙子布,趁天气晴朗时,在锅里打好浆糊,刷在门板或床板上,然后把准备好的打褙子布一层一层拼接好裱糊在门板上,通常裱3~5层,在烈日下晒干备用。听我母亲他们老辈人讲,只有用自己打的浆糊(要不稀不稠)打的褙子晒干后最耐磨,做的鞋底也最结实,其他任何胶水、无粮浆糊等都不管用。的确,晒干后的褙子从门板上揭下来后像块板子一样挺挺的,不仅强度高,还有一定的刚度。怪不得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如果有小孩不听话时,大人就脱下布鞋举起鞋底打屁股。打好褙子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剪鞋样了。确定好要做的鞋子大小、式样后,先要选好鞋样。鞋样可以是自己留的,也可以是向别人借的。在农村,人们每次做完布鞋都会留下鞋样,而大多数人都是看谁做的布鞋式样好、穿着好看,就把谁的鞋样借来留个鞋样或者去照着做。因此,剪鞋样就是用选好的鞋样在打好的褙子上划线放样,裁剪下来做为做鞋底和鞋帮的样板和标准。剪好鞋样后就可进入刮鞋底的工序了。刮鞋底的主要材料是布料、浆糊和剪裁好的鞋样。刮鞋底的布料通常选用结实的废旧碎布(也叫铺衬),浆糊和打褙子用的一样,是自己用面粉和水在锅里打的。刮鞋底的做法就是在剪好的鞋样铺在底下,用食指在碗里蘸上浆糊,均匀地涂抹在鞋样的背面,浆糊一定要用手指刮均匀,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用准备好的铺衬拼好一层粘上去按平后,再抹上浆糊粘拼第二层,直到刮至预定的厚度,通常刮鞋底的毛厚度约1~1.5厘米。刮完一只鞋底接着再刮另一只。刮好的鞋底并排或轻轻对折起来,放在炕边或炕桌上,上面用炕上的枕砖或平整的重物镇压着,镇压平整后晾晒干后就可以进入纳鞋底工序了。如果是毛边底,用剪刀修整好就可以纳鞋底了。通常由于刮鞋底用的铺衬杂七杂八的颜色不好看,刮好的鞋底就需要修整好后再用斜纹白布滚边。因为刮好的鞋底有厚又硬,所以纳鞋底一定要用专门的针和线。针一定要选用大号针,针小了不仅穿不过去还会经常断针。纳鞋底时食指或中指上一定要戴上顶针,厚点的鞋底,还要先用锥子锥个眼,再穿针引线。纳鞋底的线也直接关系到鞋的质量。因此,一定要用专门捻的又粗又结实的纳鞋底线,尤其是给男同志做布鞋,为了结实,有时干脆就用手工捻的麻绳子纳底子。纳鞋底时针脚要小,分布要密集。首先沿鞋底边缘走一到两圈,然后中间部分针脚由前往后密密匝匝地顶门户排列,有人为了鞋底耐磨还特意纳成疙瘩底子。鞋底子结实耐磨,直接决定着布鞋的寿命。因此母亲每次纳鞋底时狠不得纳得结实了再结实。有时甚至为了把线拉得最紧,手都被线绳子勒得乌青了,就用手帕一缠又继续纳,这每一针一线中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厚爱和殷切希望。正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游子吟》中所描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鞋帮主要包括选鞋样、剪鞋样、滚边及缝合四道工序。鞋帮的鞋样款式多样。鞋帮首先有单鞋、棉鞋之分;按鞋面开口有圆口、方口之分;还有有带子、没带子之分;加松紧带、不加松紧带之分等等。通常小孩和老人的鞋多选圆口鞋样,不分左右脚;青壮年、尤其爱美的女人,通常选方口鞋样;小朋友的鞋还可以选猫头、虎头鞋样;女人和小孩还可选有带子的鞋样等。选好鞋样后就可以直接在褙子上剪鞋样了。鞋帮通常包括鞋面和鞋里子两层,鞋里子布一般选结实点的布就行,鞋面是往往是比较讲究的。通常选厚点的咔叽布、平绒或灯芯绒等,最好的当然是平绒或灯芯绒了。男人鞋面通常选蓝、黑或藏青等深色的,小孩和女人穿的一般选花的或红色的。剪好鞋样后,还可根据个人喜欢在鞋面上刺字绣花。再用浆糊把鞋面和鞋里子分别粘在褙子里外两侧,压平整晾干后,鞋帮下口用白布滚边、上口用和鞋面颜色一致的布滚边,再用手工缝合好即可。做好了鞋帮、纳好了鞋底,这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绱鞋。绱鞋就是把做好的鞋帮和鞋底用针线缝合在一起。绱鞋通常分向外上和向里上,向外上鞋子显得宽厚大气,向里上的鞋子显得廋小些;向里上难度较大,向外上做起来方便;一般圆口鞋向里上,大多数布鞋向外上。新做的布鞋为了穿着方便,通常还要楦鞋,就是用已有的鞋楦子从两头向中间摆放好,在中间用木楔子向两端逼紧使鞋帮更平展。为了使母亲千辛万苦所做的每一双布鞋能尽量多穿些日子,我从小就学会了钉鞋。钉鞋就是用铁拐砧、榔头、铁钉和废旧自行车外胎给鞋底上钉个前掌和后掌,钉好后用刃子贴着鞋底轮廓线割去多余的胶皮即可,钉过掌的鞋底就更耐磨了。手工布鞋经历了三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仍倍受人们亲睐,这充分说明了手工布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手工布鞋用料均为全棉布料,手工工艺精湛,款式美观大方,质地经久耐用。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绿色环保等特点。我从小就一直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迄今,我最喜欢穿的还是母亲做的布鞋。母亲做的布鞋,穿着最合脚,走路最稳当。
本文标题:传统手艺手工布鞋散文集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7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