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国崛起—法国》解说词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特征: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多元化发展;不同的思想文化在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融合。学习途径:了解重大事件、现象以及相关人物。与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在联系:既是其特定条件的反映,又能指导其进步发展。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第一单元知识框架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③阶级:“士”阶层的崛起并受重用④文化:教育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原因(背景)社会大变革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这一时期的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表现:诸子百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4.意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思想主张:①哲学:仁(核心)②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③政治:克己复礼(保守性)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⑤伦理观:性相近阶级属性: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要贡献:①创立儒家学派②首创私学,发展教育,整理六经2.孟子: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孟子游历列国讲学思想主张:①政治:仁政②政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善”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亚圣”)二、孔子和早期儒学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子的名言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二、孔子和早期儒学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思想主张:①政治:“仁义”和“王道”二、孔子和早期儒学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思想主张:①政治:“仁义”和“王道”②政治:“君舟民水”,礼法并用(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恶”二、孔子和早期儒学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伪,人为之意)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掌控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A.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老子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A.老子:塞翁失马;福祸相依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A.老子:思想主张:①哲学: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核心)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哲学: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④修身: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守柔居后不争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看图说话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福祸相依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B.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又名《华南真经》,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B.庄子: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思想主张: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庄子名言“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2.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集大成者)韩非与李斯都师从荀子,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三、道家和法家2.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集大成者)三、道家和法家①以法治国(法治)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主张: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民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法不阿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术)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势)韩非子的名言3.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创始人)三、道家和法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思想主张:阶级属性:代表平民的利益4.兵家——孙武、孙膑思想主张:谋攻,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统一国家。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何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共同: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连连看: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儒道法墨不治法治贤治仁治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道家的“无为”——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诸子百家思想中相对立的观点治国:儒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法治,强调严刑峻法人生态度:儒家——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避世,强调超脱、逍遥人性: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人与自然:荀子——制天命,人定胜天老子、庄子——顺应自然特点(不足):①具体化,缺乏理论性②理想化色彩较浓③思辨性不足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先秦儒家思想1.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D.都取百家之长当堂练习: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4.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
本文标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