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学家看法律(张维迎)
经济学家看法律、文化与历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1999/11/28感谢大家来听讲座。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济学家看历史、法律与文化。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本人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对法律也知之甚少,更不是一位文化学者。我选这样一个跨学科的题目的主要目的是给大家介绍一下经济学特别是近20年来的经济学有关历史、法律、文化的观点。我下面的讲座主要分成4个部分,第一部分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文化;第三部分介绍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法律的;第四部分介绍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历史。一、经济学:理性选择的科学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在今天的世界上,各种社会科学中从事经济学这一行当的人可能是最多的,他们分布在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特别是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经济学家。对好多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讲,他们第一个感觉可能是经济学就只研究经济问题,这样一个认识可能使好多其它学科本能地对经济学有点反感,特别是当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经济学方法运用到其它领域时,好多其它学科都持批评态度,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名声也不是特别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认为实际上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是属于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而可能会批评经济学家把什么问题都归为经济问题。但是这种认识可能是一种误解。第一个需要纠正的概念是经济学并不仅是或者主要并不是有关经济问题的科学。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wayofthinking),或者更准确的讲,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ofrationalchoices)。这个含义实际上告诉我们经济学这种方法不限于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行为的一种方法。这个概念决定了我们后面为什么说经济学的许多方法、理论可运用到其它领域。当然,经济学的理性带有特定的含义,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一)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一点,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换句话说,“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经济学确是这样的,经济学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包括组织行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个人行为的分析的基础上,即由个人到组织。这一点与社会学不一样,社会学一般是从组织到个人,首先在组织规则下研究社会个人行为。第二点,经济学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它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这种偏好不仅仅是利己主义也可能包括利他主义,例如你高兴我就高兴,最大化你的偏好就是最大化我的偏好(有东西宁可让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母亲都有这种特点,孩子高兴所以母亲高兴)。另一方面,任何偏好最大化都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这种约束条件可能是技术决定的,例如在某种情况下,你一天的饭量总是有限的,工作时间也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制度决定的,我们后面将更多的谈到这种制度的约束。第三点,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某个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所无法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上述的这些基本方法在一般的经济学教本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一般是从“消费”开始。但消费理论的特点在于他只用考虑面临约束条件下的一个人的偏好最大化问题也即“单人决策问题”。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人们的许多决策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你的决策依赖于别人的决策,别人的决策依赖于你的决策。你的决策还依赖于别人认为你怎么决策,如此等等。例如考博士生,导师仅招2人,却有4人报考,这不仅依赖于你考得怎样还依赖于别人考得怎样,这称为“互动”。研究这种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就叫博弈论(theoryofrationalchoiceunderinteractions)。它代表过去二十年来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发展,三位博弈论专家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博弈论已经成了一种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甚至是一种超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生物、生物的进化也需要博弈论。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教授写了一本畅销书《自私的基因》,就是从基因开始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基因怎样进行博弈,从而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基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有人甚至说,如果未来社会科学中还有纯理论的话,这种理论就是博弈论。下面我介绍一下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二)博弈论的重要概念1、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纳什均衡概念是纳什首先提出并证明的(纳什是一位数学家,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所有参与人最优选择的一种组合,在这种组合下,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做出新的选择。好比大家都坐在这里,给定一个人在这边不动,你的最佳选择是坐在这里不动,如果你站了起来,你就会感到累;如果你想不坐这里,你却发现没有座位,这不是最佳选择。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博弈“两个胖子进门”(如图1)。假定一个窄的门仅能让一个人进入,现在有两个胖子A和B想进门,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先走或后走,两个人共有2×2=4种组合。如果两个人都抢着进去,那么两个人会撞到,所以每个人得到-1;如果A先进,B后进,A得2,B得1;反之A得1,B得2;如果两个人都不进的话,他们得到的都是-1。在这个博弈中你该先走还是后走依赖于别人的选择,如果他先走,那么你的最优选择是后走(你得到1,若也选择先走则得到-1),同时,你后走,他就先走;如果他后走,你最优选择是先走(得到2,比选择你后走得到-1合算),同时,你先走,他就后走。所以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先,后)和(后,先)即A先B后或B先A后。如果A预期B会先进,B也预期A预期B会先进,那么B就真的会先进,B只好后进,这就是就是预期的自我实现。它是纳什均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大家认为它出现,它就出现。这个结论对于分析一些制度来说很有用,如果一种制度不满足这种均衡,则A、B都有机会偏离这个结果,它就不能自我实施。图1:两胖子进门B先后先-1,-12,1A后1,2-1,-12、承诺(Pre-commitment)在前面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先进,如果这时候有个人有办法先进,另一个人只好让步。这个“先下手为强”的行动就叫承诺,这个博弈就变成一个动态博弈,A决定先行或后行,B在A决定后再决定,如果给定A先行,那么B最优选择是后行(如图2)。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纳什均衡:A先进B后进。承诺的基本特征是当当事人作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例如你走了一步后又退了回来,那就更麻烦了,你先进你就得到了好处。这样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剔除掉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借此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作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同时,一般的说,事先作出的承诺必须要求它是可置信的,如果它是不可置信的,那么承诺将失去意义。一个广为人知的承诺例子是“破釜沉舟”的故事,破釜沉舟就相当于一个承诺行动,它使自己和对方都明白决一死战是最优策略。对于图1中的例子来说,抢先一步就相当于一种承诺,也就是说率先争取的步骤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如果再退回去就不利了;只要对方明白这一点,它就会让你先走。先行(-1,-1)先行B后行(2,1)A先行(1,2)后行B后行(-1,-1)图2:承诺博弈3、信息信息对均衡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在参与人之间的分布或者说信息结构会直接影响均衡及其结果,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很微妙的。比如考虑两个瞎子进门,因为看不见到对方的行为,那博弈的结果就会不同;如果一个瞎子和一个正常的人同时进门,结果也会不一样,一般的情况下瞎子会先进,因为他不知道对方的行动,所以如果它选择“不管对方先进或后进,我进”的策略是可以置信的,而正常人选择这样策略的威胁却是不可信的。所以有时候,你看不到,你就向前走,别人就让着你。这与“难得糊涂”的道理相同。在其它场合,可能知道越多越好,而在博弈的情况下,有时无知比知道的多可能更有好处。下面就以这些概念为基础来分析文化和法律等现象。二、文化:一组人群行为规范(norms)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和共同信念(commonbeliefs)经济学家并不对文化和法律的界限作过细的区分,所以经济学家在概念划分中可能有点任意。但是这并不防碍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文化是人行为的一种规则,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简单地说文化是一种人群稳定预期和一种共同信念。当你预期别人干什么,别人预期你会干什么时,倘若这种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我们就归结为一种文化。(一)三类行为规范(KaushikBasu,1998)一般地,经济学家把文化或社会规范归结三种类型。1、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limitingnorm)理性限定规范是指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带给当事人的效用为多少。好比你看到人家的钱包掉了,那么对你而言,最好是把钱包拿走;但我们一般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好,不要拿别人的钱包,所以这可理解为限制你的理性选择的规范。这种理性限定规范作用是改变了当事人面临的可行选择集合,缩小了当事人的选择空间。为什么这种规范会有效?博弈论从进化稳定均衡(evolutionarystableequilibrium)的角度提供了解释。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东西,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大家会赞成说,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允许的即使没有法律。实际上我们在好多场合可以抓到一个机会占别人的便宜,但大家不占别人的便宜,这种“自律”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解释,如果一个社会,它建立不起这种规范,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要灭亡。2、偏好内生化规范(Preference-changingnorms):偏好内生化规范是指改变人们的偏好的一种规范。某种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人们偏好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改变了人们的偏好。比如当你刚开始信奉伊斯兰教时可能觉得理性限定规范制约你不能吃猪肉,尽管你喜欢吃肉。但不吃猪肉时间长了以后,你就真的可能不吃猪肉了,似乎你就真的形成这样一种偏好,不再喜欢猪肉了。这就改变了你的偏好。3、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norms):均衡筛选规范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种规范,它是协调人们在众多的纳什均衡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均衡的规范,但是策略与行动的选择完全是当事人的自身利益所在,这种规范不改变本身博弈,而改变博弈的结果。这种规范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从多个纳什均衡中筛选出一个。例如在刚才进门博弈中,你现在碰见了你的老师跟你一块赶到门口了(老师是A,你是B),那均衡(A先,B后)会出现。这就是文化在起作用。在西方社会,大家形成一个“女士优先”的习惯,这就是一种均衡筛选规范;如果一个瞎子和不瞎的人碰在一块,那就变成了瞎子先走,这也是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和我们刚才讲的前两种规范的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前面的规范要求或者你不能选择,或者你的偏好改变,而均衡筛选规范是一种纳什均衡,意味着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优的,假如给定别人的选择。例如给定瞎子先走,那么你后走是最优的,给定老师先走,那你后走是最优的。这种规范它不改变博弈本身,但是改变博弈的结果即哪一个均衡会出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作一个实验。我现在有一百元钱,两个人来分这一百元钱,规则是,每个人都用一纸条写上你要的数额,如果两个人加起来的钱刚好小于等于一百元的话,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但如果两人之和大于一百元的话,双方所得就为零,钱我再装回去。我现在找两位同学来写一下――-实验的结果是各写50。在这个博弈中,大家知道纳什均衡有无穷多个,给定对方写X,另一方的最优选择是100-X。那么游戏的结果会是什么,哪个均衡会出现?为什么大家都选了50,是因为这两个参与者选择的背后有“公平”这样的一种平均主义观念。这个观念不是中国人独有,其他传统的人在面临这样一种情况时大家也都有一种fairish意识。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规范。它使得,尽管这个博弈中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但经过一次实验就成功地选出了纳什均衡。大家可以把这个结果运用到实际中里,例如和别人谈判中可能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太侵略性,压
本文标题:经济学家看法律(张维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2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