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编儒家哲学第一节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同情地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了解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生平、思想及其传承,掌握孔子正名思想、仁学思想、认识论思想、天命论思想的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掌握孟子、荀子等关于人性善恶评价的内容及意义。了解儒家哲学认识宇宙人生的立场和观点和方法。【教学重点】1.孔子的正名思想、2.孔子的仁学思想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天命论思想4.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1.孟子的性善论2.荀子的性恶论3.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一)孔子仁学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二)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参考书目】(一)《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二)《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大哲学系中哲史教研室、中华书80年版(三)《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文库张立文河北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儒家哲学的传承一儒家思想的道统说【韩愈《原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亚圣孟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二、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产生——春秋:孔子“仁”“德”二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二)冷落——战国:孟子“民贵君轻”,“仁政”被冷落的原因是因为封建制度刚确立、战国纷争,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三)压制——秦朝儒生攻击郡县制,遭到镇压。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四)独尊——汉朝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适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五)发展——魏晋与隋唐魏晋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隋唐: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道观点。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六)总结——北宋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七)极端——明朝儒学发展到“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善”。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八)主导——晚清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后来复古主义逆流泛滥。说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九)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十)冲击——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儒学再次受到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十一)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评判儒家哲学思想,将儒家思想体系分析而淡化了。儒家学者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孔子第二节儒家的创立先秦时期,最早创立且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是“儒家”。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孔丘)所创立的学派。第二章儒家哲学“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教授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知识分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人。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孔子有鉴于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第二章儒家哲学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主“内圣”之道,肯定人之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道德化。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之主脉的儒家思想,自孔子开创至今,已历经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原创期,其时间是在先秦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仁学)、孟子(心性之学)与荀子(礼义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人文化的儒学。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二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一次复兴,其时间是在两汉时期(故亦称汉代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今文经学);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道、阴阳、墨、法、名等诸家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的新儒学。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三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二次复兴,其时间是在宋明时期(故亦称宋明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程朱(理学派)、陆王(心学派)与张载(气学派)等人;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佛老思想;其表现为义理化的新儒学。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四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三次复兴,其时间是在当代(故亦称当代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新心学派)、冯友兰(新理学派)与张岱年(新气学派)等人;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佛老与西方思想;其表现为现代化的新儒学。第三节第四节主要学者2.2.31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一)孔子生平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学):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便去世了,由母亲一手扶养.由於家境平寒,孔子已开始工作.孔子15岁便决心向学,放弃武术.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三十而立):二十岁左右的孔子,正担任鲁国的下级官员.孔子所认为的理想圣人是鲁国的始祖—周公(姓姬名旦),以受称赞的人物—郑国的正卿公孙侨(字子产).根据礼或是合理主义所衍生出的人到主义,对孔子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孔子字述中曾提到,他三十岁就奠定好自己的学问基础,而能独立了。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四十而不惑):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承继了鲁桓公的职权,而被称三桓.在孔子的十代理,三桓掌握了鲁国的政权,根本蔑视君王招公的存在.孔子因无法忍受蔑视理智的鲁国,终於在孔子30岁时,发生了鲁昭公亡命於齐国的事,孔子为追寻昭公前往了齐国,当了高昭子的家臣,由高昭子的介绍与齐景公会面.结果,官又当不成,只好回到鲁国去.孔子回到鲁国时,已快接近四十了.这时已经能确信自己的学问而不感到疑惑的孔子,设立了私立学校,开始致力栽培弟子。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致力於学校教育约十年之长,五十岁的他已经知道上天所赋予他的使命了,五十一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邑宰,才开始他参政鲁国的政治生涯。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六十而耳顺):在担任中都邑宰的职务时,孔子表现了优秀的政治能力,在齐国提出夹谷的核平会谈,在出席会谈之前,鲁定公提升了孔子为外交官,齐国在会谈中,常常以武力惊吓定公.孔子很精明的应付,使得鲁国得到实质的利益.由於这些功绩,孔子再升为大司寇.第四节主要学者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天涯,才又回到鲁国,归国後便致力於第子的教育,以及古籍的整理工作.孔子自认过的七十岁,自己能过顺心所欲.而行为上绝不背离做人的道理.真可说是彻悟了真理,西元前四七九年,七十三岁的孔子与世长辞。鲁哀公在曲阜,建设了庙堂,祭祀孔子,这是孔子庙的开始.第四节主要学者得到很大声望的孔子,决定要改革国内的政治,重建以君主为主的国内秩序和体制,可惜运动失败了,孔子辞去了职位,离开了鲁国,四年的参政工作终告结束.开始了长期性的流浪天涯,在周游列国中,度过了六十岁.他认为自己不管听到任何的事情,心都可以毫不动怒了!孔子的思想管窥赋予人崇高的哲学内涵的人是孔子。对本周的礼乐文化做了时代的转换,找到了其生命内在的根基――仁。每个人都有这种生命的资源。与老子相反,孔子认识到礼乐文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文化、这种乱相的造成是礼崩乐坏的结果、所以应恢复、要走进礼乐的妙境,理想之境。战国时期孔子的门徒开始推崇孔子、孔子时期推崇圣王、后来推崇孔子、后来孔子超越了圣王。孔子成了最为伟大的、不在其位却做出了万世师表、是帝王之师,是全体人类之师。孔子为万民指引了一个人之为人的方向、为帝王指明了根基于仁的王政、“高山仰止”。孔子的基本是的思想是礼与仁。仁体现了孔子的做,礼体现了孔子的术。透过仁孔子为仁找到了价值之根据。仁是圆而神的存在,礼只是其外在的显现。礼不是仁的全面的体现,而是人们交往的规范。宋明理学时期仁统摄义、礼、智、信。树仁:人自然会在人生当中遵循各种理数。讲不熟礼数的涵养。达到自然的境界而显现出一种外在的气象。故理学家讲求涵养一种气象:圣贤气象。孔子讲学有大六艺与小六艺:小六艺:“礼、乐、身、御、书、数”,小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主要目的是涵养人的德性,是处世立身所应把握的。孔子五岁致于学,孔子三十而立,是立于人之所以为人之正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核心继承了后天上帝之命。在对待天使和人文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但出于深沉的救世之心,一生凄惶,颠沛流离。孔子认为通权达辩是最高的智慧。人之所以为人应当去做其应该做的,其成效如何不要去在意,“尽人事而听天命。”在颜渊的心目中,孔子才是一个浑圆的圣人形象。最高的精神的境界是天地之境界。周敦颐《邵州新迁学释祝文》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二)学说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王道衰落,礼乐崩坏,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学说中,以孔子所发扬之儒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学术思想博大丰富,大致可分为“天道观”、“伦理观”、“政治观”以及“教育观”。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1.孔子的天道观: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是春秋百家学说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虽然他认同有天的存在,偶然亦会有“天命”的论述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但认为人可以克服种种困难,并非宿命之论。他相信个人后天的努力及环境的影响,是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另一方面,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具有积极的入世意义。同时孔子重视“慎终追远”的祭祖思想,可见其天道观及出世意义。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2.孔子的伦理观:以“仁”为中心思想,“仁”就是指个人内在修养及感情的蕴蓄。孔子探求有关人道的学问,发现人道归根究底就是个“仁”字,人自所包含的事:要爱人,要舍去私欲,要谨守中庸,还要真诚为他人着想,仁是存在人的心中,礼,乐是表现在人的外面。而心中持仁且实践礼,乐,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所应当修养。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仁者,人也。”要判辨一个人是否仁人,就得靠“义”。所谓“行而宜之之谓义”,即行为本身是否正确、恰当。孔子说明一个君子必须以义为行为的根本,以礼去实践和体现“义”的行为,而以谦逊诚实的态度完成事情。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礼”是指外在行为的约束规范,而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仁”,并合符“义”的行为模式,才有真正的意义,故孔子曰:“克己复礼谓仁”。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至于行仁之法,孔子则认为在于“忠”、“恕”。忠者,“尽己之力谓之忠”,即尽己及敬事,便能“用其力于仁”;恕者,“推己及人谓之恕”,而推己及人亦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大学》篇中所的絜矩之道,皆属消极的推及。而“己欲立而立人,
本文标题:第三编儒家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