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理想人格•先秦儒家•儒的来源•“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但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儒家,又称儒家学派,是孔子以及其思想的发展继承者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孔子具备春秋朝代儒的修养,也做过儒的事情,但他不是普通的儒,是一个有政治思想且学识渊博的儒。。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孔子六祖以孔为氏。其后因王室动乱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he),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隳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但孟孙氏听信家臣言反对,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頉(yi)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派别,称“儒家八派”(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孙氏、乐正)。子思、孟子两派有承继关系,思想倾向基本一致,自宋代后被尊为儒家正宗。荀子一派与孟子思想有别,当时影响也很大。•孔子述作•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删述六经,编《书》、删《诗》、修订《礼》、《乐》、传《易》、作《春秋》——章学诚、龚自珍:六经皆先代之旧典,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未尝删述一书孔子的思想•矛盾的天命观•知其不可而为之VS五十而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克己复礼,礼乐并举•对礼进行了改造,以“齐之以礼”代“礼不下庶人”;意“礼仪礼制”,淡化鬼神崇敬,突出政治意义;礼乐乃国政之根本,精神修养人格完善的手段。重视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要注意礼乐外在的、形式的、次要的方面,应努力达到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即由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的感情,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征伐”并论•仁学•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礼(克己复礼为仁)、孝与德,德治“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中以使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征:服务国家,植根血缘基础,强调伦理本位,重视主体能力,抑制个性欲望。把“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如何做一个完善的人,“人学”•《论语》中,“仁”出现109次,•孔子眼中的“仁”,中国政法大学,尔加,=.html•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态度方法等):•教育一定程度向普通百姓开放,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学与思•另类解读:孔子之小康与大同•孔子思想在现时代的意义?•孔子在国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2009,孔子学院(课堂),327所,81个国家和地区•超星学术视频:俄罗斯对孔子著作翻译和研究的历史,北大•孔子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嵇辽拉孟子生平及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经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受业于子思(OR子思的门人),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在十几个人的列传中独对他称赞有加——“道既通”。思想也与孔子一脉相承,不同于汉代儒家。•孟子升格运动:中唐以前,一般儒者,书列子部,两宋前官私文献中,一般都以“周孔”“孔颜”并提,鲜有“孔孟”合称。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唯一继承孔子的“道统”之人,朱熹推至极至。•超星视频:何晓明,《孟子思想研究》孟子思想•王道与仁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重视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制民之产”孔子之仁•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四端的萌芽,处理“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规范。•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万物皆备于我反求诸己,可得一切,主观精神的作用,道德意识作用的扩大。•后天教育至关重要本善,但可变。•孔子与孟子•仁与仁政:•一、“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宽容忠恕•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徭役赋敛要有节制,对对涸泽而渔•四、“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身欲望•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处理仁与生的矛盾•义与利•“义者,宜也”,指为他人、为社会所需而致力的一种德性。“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立的关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富,人之所欲也”。“五谷熟而人民育”“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孔孟•——付佩荣讲孟子《孟子这个人》,40分钟天人合一•季羡林“天人合一”,天,自然,人,人类,合,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孟子“天人合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人与自然的联系发展,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顺天,法天原则。人越是内心反省,越是能上通于天。荀子生平及思想•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早年游学于齐,三度为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校长)。公元前255年,为楚相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君死后免官,居兰陵授徒著书终生。•其著作由后人辑为《荀子》32篇。荀子像荀子思想•荀子的“天命观”“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礼法并重——“隆礼重法”“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就不足以维护统治。•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通过学习和教化,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性恶天人相分性善天人合一基础天赋道德性伪强调人性研究出发点道德物质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汉代儒家思想•董仲舒生平及著作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享年75岁。《汉书》记载有123篇,研究《春秋公羊》学著称,《春秋繁露》82篇,《春秋决狱》、《举贤良对策》等。治学精神:“三年不窥园”,学术造诣高深,拜师者甚多。誉为“博学君子”、“汉代孔子”。景帝时任博士(文教),武帝时三次问对,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纳,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前121年托病弃官。董仲舒的思想•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天人感应•“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
本文标题:第三讲 儒家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