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二、判断并改错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三、简述题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2、简述组织变革的目标。答:组织变革是为了达到组织优化的目标。一是组织结构完善,具体体现在:人与事的科学匹配,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责、权、利统一。组织运转灵活。二是组织功能优化,具体表现为确定正确目标的决策能力,有效达成目标的管理能力和提高组织效益的能力三方面。三是组织气氛和谐,组织气氛和谐表现在: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四是组织应变力增强,组织内信息流通快捷准确,具有及时反馈的机制并能据此快速果断地调整决策,组织成员对指挥系统的高度信任,保证决策得以快速执行。3、分析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需要和动机密不可分,但并非一体。需要是内心体验到某种重要事物的不足,动机是一种信念与期待,一种行为的意图与驱动力,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为,表现出某种行为。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动机才是驱动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原因与动力。需要只有与某种具体目标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动机,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表现为外在的可见行为。四、论述题1、结合《组织行为学》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一是员工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研究员工个性心理的差异性,并加以较好的把握,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提高个体工作绩效。二是员工个体的工作态度,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员工的态度;工作满意度,包括:心理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等;组织承诺因素;工作生活质量因素。三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的状况,包括:需要激励、强化理论、目标管理、工作设计、组织行为矫正等等,从而激发鼓励、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个体工作绩效。四是协调好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注重团队建设与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并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2、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以及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意义。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管理者是通过他人或同他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与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组织竞争和经营环境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既然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就需要管理者研究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管理,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组织行为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学》模拟题2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1、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需要: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3、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态度和情感等相互传递的过程。4、M=E*V:激励力(M)是一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期望值(E)指通过特定的活动所达到的组织预期成果的概率,效价(V)是一个人对组织设立的奖励或成果的偏好程度。二、判断并改错1、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错)焦虑水平与被改变者的态度变化的程度呈倒“U”曲线关系。2、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3、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4、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对)5、目标激励法是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错)目标激励法是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自然生成的。6、卡曼认为,当下属比较成熟时,应采取参与式的领导方式。(错)卡曼认为,当下属比较成熟时,应采取授权式的领导方式。7、“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错)“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晕轮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8、群体冲突具有破坏性作用,应彻底解决。(错)群体冲突并不是都具有破坏性作用,应区别解决。三、简述题1、简述激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哪几个主要环节?答:激励的过程就是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激励开始于管理者了解与把握员工的未满足的需要,管理者根据员工的需要创造满足需要的条件,员工看到需要满足的可能性,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念头,即产生工作动机,动机推动员工采取行动,行动的方向是组织既定的工作目标。在激励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需要、诱因、目标、报偿、受挫、反馈等主要环节。2、简述冲突的过程。答:关于冲突的过程,行为科学家庞蒂将冲突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认知期、感知期、显现期、余波期。(详细参见P280)3、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工作激励法?答:为了通过工作自身的特点达到有效的工作激励,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采用有以下方法:(1)、工作轮换。(2)、工作扩大化。(3)、工作丰富化。(4)、压缩工作周。(5)、工作分享。(6)、弹性工作时间。(7)、在家办公。(具体参见P280)4、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最初,劳动者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所谓对劳动力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劳动监督。后来,逐渐重视对人性的研究。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大致经历了认下几个发展阶段:“经济人”假设,这个时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标志,采用效率标杆对劳动效率进行拉升。1927年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参与管理理论)。其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薛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复杂人”假设(权变管理理论)。这四种观点代表了西方管理对于人性的四个不同理解阶段。四、论述题1、如果一名员工的工作业绩比较差,可能是什么原因?答题要点参考:模拟题1的第一题论述题(只要换个角度,从四个方面回答即可)2、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答题要点: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参见P299~30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具体参见P303~304)三是在领导过程中,要强调组织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善于激发下属的共享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同时办事要自信、果敢,富有创新精神。《组织行为学》模拟题3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从众: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因感到群体的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的现象。3、需要: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4、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填空题1、个体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2、构成人际关系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绪与行为。3、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与双因素理论。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就是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5、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信息源、编码、通道、解码、接收者、干扰(噪音)和反馈八个要素。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次。三、简述题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态度改变的过程。答: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是影响产生改变态度愿望的因素,包括态度主体需求状况的变化、新知识的获得、个体所属群体态度的转变。二是影响态度改变难易的因素,包括态度自身的特征、个体的个性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P129)态度改变的过程: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详参P132)2、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期望激励理论?答:一方面设置工作目标要难易适宜,并注意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另一方面员工完成工作目标应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同时报酬应与其个人需要相结合。(答题时适当展开)3、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大致经历了认下几个发展阶段:“经济人”假设,这个时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标志,采用效率标杆对劳动效率进行拉升。1927年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参与管理理论)。其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薛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复杂人”假设(权变管理理论)。这四种观点代表了西方管理对于人性的四个不同理解阶段。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答:组织变革的动力来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力量两方面。组织外部动力: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详参P365)组织内部动力:组织结构因素、管理系统的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详参P365~366)四、论述题1、试分析影响群体工作绩效与成员满意度的因素。答:影响群体工作绩效(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成员的资源、群体的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等。【详参P204~208】影响成员满意度的因素:【详参P137~138】2、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此题与卷二的论述题第2题相同。1.2.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9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