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zuixin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但组织不可能对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1.效率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正确地做事2,公平(1)强调人的平等地位,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协调与合作,体现组织中人的心理满足。(2)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失去两者的平衡,就会带来冲突与损失。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组织行为学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三层含义: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工具人”的假设“工具人”的人性观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的作用没有多大的区别,管理的任务,就在于迫使工人像机械一样去工作。因而,被管理者成了被动的生产工具。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管理方式,就是“大棒式”的管理,这种“大棒式”的管理主要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处罚手段进行强制性管理。在这样的管理下,工人生产劳动积极性和效率是有限的。“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的假设(又称X理论)是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主要内容1)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2)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而宁可让别人领导。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4)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5)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他们将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6)人群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说多做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管理措施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方面,即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进行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2)、管理人员主要是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让人适应工作和组织的要求,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3)、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时定额、技术规程等。4)、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人的行为动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研究指出,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效了。因为,那时人们行动的动机主要是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而不是胡萝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人”的假设“社会人”的人性理论代表人物梅奥教授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梅奥教授等人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管理中的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主要内容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4)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管理措施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要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2)对员工的奖励,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3)管理人员要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也称为Y理论)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主要内容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象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定。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它甚至对人是一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3)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缺乏抱负、逃避责任并非人的本性。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2)管理人员职能: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职工以支持和帮助。3)激励方式:根据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作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4)管理制度: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享权力。复杂人假设也称超Y理论。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主要内容1)人有着层次和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2)每个人的多种需要不是并列,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有的人经济上的需要居于中心位置,有的人社会性需要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各个人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个人此时此地的需要是他原有需要与当今社会存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工作性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同,其需要与动机模式也不同。4)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机变。(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便体现在鉴别情景、分析差异、诊断问题的洞察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住房、衣着等,马斯洛认为,在这些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的需要都不能起到激励人的作用。2)安全的需要:它是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等的威胁。3)归属或取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也称为爱的需要或社会需要,人需要有所归属,并为别人所承认,如情感,交往和归属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反应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价值观体系: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斯普郎格尔的价值观分类:1)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唯美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美的追求3)政治价值观:以权利地位中心,强调权利的获取和影响力4)社会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5)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6)宗教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理解。罗可齐的价值观分类1)终极价值观: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2)工具价值观: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感觉的涵义: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的涵义:人对环境的反应,是人产生行为的前提,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形成的对该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力:个体对周围观察事物认识的能力、包括洞察力、理解力、领悟力,及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力,世界是知觉的世界,认识的世界。社会知觉的概念: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对个人、社会群体和大型的社会组织的知觉。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知觉的组织结构。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自我知觉: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4)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2、知觉对象的特征1)在知觉事物时,人们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整合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3、知觉的情境因素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感受性是指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4、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对比效应5)与我相似效应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态度的构成成分:1)认知成分:指对对象的评价,包括对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2)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对象的好恶,如同情,尊敬、喜欢或是轻视、排斥、厌恶等。3)意向成分:指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认知失调: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他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任何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态度改变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2)同化阶段: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3)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个性: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特征的总和。即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一般可以理解为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1)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气质的类型与特征按体液进行划分1.、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zuixi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