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_05非正式组织
1课题: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教学目的:掌握非正式组织相关内容、非正式沟通、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等教学重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教学难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本次课涉及的学术前沿:教学内容与步骤:2•§5.1非正式组织•§5.2非正式沟通•§5.3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3§4.1非正式组织•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二.正式职权与非正式权力•三.组织目标和个人-群体目标•四.工作中的政治行为4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中,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组织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巴纳德: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两种基础。一种是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另一种则是为了私人目的。以私人目的为基础的个人交往,具有重复的特性,因而逐渐变得有系统和有组织。•非正式的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51.正式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组织建立的群体。具有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组织工作程序的一系列组织规则,如正式的组织分工,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6正式组织特点•组织目标是具体的•权力来源于组织规章、规则,具有强制性服从的特点,有正统性、合法性、稳定性等特点。•层级式的等级结构特点。•信息沟通渠道是由组织规章所提供的。正式组织要靠规章来保证高效率运转。固定沟通渠道成为必然。72.非正式组织•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存在于任何一种群体之中,只要群体中的成员对这种组织形式有一定的需求。82.1非正式组织产生原因•暂时利益一致。•兴趣爱好一致。•经历背景一致。•共同语言较易产生非正式组织,以利于回忆过去经历并交流。•亲属关系。•地理位置一致92.2非正式组织特点•感情纽带。以感情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自发的无形的组织形式;•权力来自于成员授予,权力实施不具强制性和稳定性;•具有自然形成、影响大的核心人物;•不稳定,结构松散,人员不固定,偶然因素;•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从共同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出发,约束力大。不成文行为准则出发的非正式组织奖惩办法迅速而有效。•102.3非正式组织类型•按成因划分:(1)利益型。凝聚力强。(2)信仰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形成。(3)兴趣型。(4)情感型。由感情、友谊或社交的需要,以情感为纽带而形成。(5)亲缘型。由亲缘关系形成,比较稳定、凝聚性强。•按照作用和性质划分:(1)积极型。目标和行为对正式组织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2)消极型。对正式组织目标具有消极影响,活动未超过法律或规章许可范围。(3)中立型。同正式组织的目标行为没有明显相关关系。(4)破坏型。对组织目标有明显的破坏干扰作用。11二.正式职权与非正式权力•权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或控制。•五种权力来源:法定权;奖赏权;能够惩罚或建议惩罚而具有强制权;专长权;模范权力。121.正式权力•正式权力附属于职位。来自于上级委任。执行主要是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固定的,有着明确的边界限制。•多级性,不同层次等级的职权相互链接,形成完整的权力体系。•正式职权特点:上级委任,强制实施,等级式,合法性,稳定性。132.非正式权力•非正式权力由团体成员授予;在组织中非正式权力更多来自平级之间;易受个人因素影响。•特点:(1)权力源于成员共同授予;(2)依靠组织压力及其他非行政权力实施;(3)不具有等级式的层级结构;(4)由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143.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关系•组织中的权力关系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结构使得某些参与者在信息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获得更多更重要的材料。因此,特定职位的人员任命就建立起了正式职权关系。而通过影响信息和沟通结构,建立起非正式权力关系。15三.组织目标和个人-群体目标•1.组织目标•2.个体与群体目标的冲突161.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对未来组织行为的规划•组织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正式组织的效率是较高的。非正式组织的权力易受个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组织目标的保证实施是不可靠的。组织目标可借助于行政权力的强制实施确定地实现。17组织目标四要素•主体•客体•任务--关于目标主体应当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义务性规定,整个目标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标--目标主体完成目标任务所应达到的程度的标准。量化规定。182.个体与群体目标的冲突•个体对于群体目标认识上的差异。解决,强调个体在达成群体目标时的充分参与,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人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个体-群体目标内容上的差异。由于个体的内在经济需求与群体追求长期持续的最大盈利目标冲突,个体-群体目标冲突的本质原因,不易解决。19四.工作中的政治行为•政治行为:在存在不确定性及选择方案意见不一致时,获取、开发和使用权力及其他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政治行为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多数决定有限资源分配的“事实”是值得商榷的。广泛存在的模糊性导致政治行为的昌盛。•政治行为的两种观点:谋私利的观点,自然的组织决策过程的观点。•20组织的理性与政治过程•组织理性行为:组织行为目标明确,以逻辑判断选择方案。广泛可靠的信息系统、中央集权、最佳和统一的价值观,组织效率导向。•政治行为:组织各集团目标利益冲突,对选择方案信息掌握不够,决策过程信息模糊。各集团在决策中讨价还价。追求集团利益。211.政治行为——谋私利•表现为个人追逐权力、满足自己的绩效评价等。•组织政治行为产生的要素是互相争权,政治结构上层的位置少,具有强烈权力动机的人施展政治策略。22加剧政治行为的因素•对最高领导客观衡量下级绩效的怀疑态度。•工作流动性,经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之前,常被提升或调离,很难显示出其工作深度,使经理人员感有施展政治手腕的必要。•最高领导晋升之快超过其才能,有些人信心不足,需要政治行为弥补管理绩效的不足。•现代管理强调民主,委员会、会议和非正式组织成为许多人政治行为的场所。•工作动机差的人靠政治行为回避责任,以较小付出得到较大利益。23升职和获取权力的策略•靠工作表现赢得竞争。组织中工作的良好绩效、胜任能力是职业晋升的首要因素。•工作流动性。换工作是达到高位的途径。•协助上司取得成功。•依靠推荐人。•显示忠诚。上级面临危机时的下级支持•破坏别人名誉或排挤。242.自然的组织决策过程•政治行为作为自然的组织决策过程,先决条件是不确定性和分岐。理性模式不能使各方都感到最优,政治行为成为解决争议、分歧的手段。•不确定性程度高时,政治行为是达成一致的机制。25政治行为的领域•结构变动。结构重组直接作用于权力和职权关系的核心,能够导致政治活动的突发。•部门间协调。缺乏规则和先例,不确定性和冲突常见,政治活动有助于确定权威和责权界限。•管理连续。包括聘用新的主管、提升和调动。当不确定度高,相互信任、协调、交流的网络重要时,对高层的意义大。高层比低层面临的不确定度高,必然必然通过提拔同盟者来加强自己的网络联盟。•资源分配。政治行为解决优先权的争夺。26增强权力基础的策略•介入高不确定性领域。权力一来源是处理应急不确定性的能力。难以被替代的经验和技能。•创造依赖性。拥有其他部门需要的信息、材料、知识和技能,则权力优越性。来自依赖性的权力积累在解决分歧时有利。•提供资源。•战略应变。环境和组织内部的一些因素对组织成功极为重要。应变因素可能是没有替代物的事件、任务,也可能是同很多活动相互依赖的中心活动。介入这些关键领域,可增强权力。27使用权力的政治策略•建立联盟。同其他管理者对话,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志趣、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利合作的基础。•扩充网络。同已有网络外的管理者建立联系;使不同意见者改变观点,再作选择。•控制决策前提。限制决策界限。选择和控制提供给其他管理者的信息。在会议上提出议题,甚至影响议题的讨论顺序。•增强法定权和专长权。同顾问和内部专家合作。•明确表述倾向,含蓄使用权力。283.正确管理政治行为•形成一种开诚布公的组织气氛•要提供客观的绩效衡量•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吻合•工作轮换也有助于减少政治行为29四.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1.从众行为•2.从众行为形成原因•3.从众行为二重性•4.管理从众行为301.从众行为•从众(comformity):群体成员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谢里夫“游动效应”实验,Asch实验312.从众行为形成原因•个性因素:情绪稳定性、个人自信情况、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生活经历。如,如果个人智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经常要依赖别人,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情境因素:群体的性质、组成、气氛、一致性和凝聚力及问题性质等。如,群体意见一贯一致,团结,成员就容易在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323.从众行为的二重性•积极作用:可以通过群体影响、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凝聚力,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执行和组织规范、秩序的形成。•消极作用:抑制创造性;容易使决策出现偏差;可能成为大的事故隐患,导致组织风气变坏。334.管理从众行为•引导从众行为的技巧:形成健康的舆论气氛,给与员工适当的压力;权威人物先表态,容易达到对重要问题的认同;暗示他人讲出领导意图,然后加以肯定;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避免和消除从众行为:创造宽松气氛,淡化群体规范作用;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避免大规模群众集会;领导者在舆论一边倒时要挺身而出;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上,应尽量避免从众行为;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控制非正式组织“自然领袖人物”的影响。34§4.2非正式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换的过程。•沟通的效率与效果常常是评价一个组织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无论组织建立的正式信息沟通系统是多么精致,总会得到非正式信息沟通渠道的补充。35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361.正式沟通•经过精心谋划建立,由组织规则、制度保证的信息沟通渠道及其媒介。•包括:指定或指示经指挥链条向下传达,上行沟通,意见和建议经指挥链条向上汇报;规则、制度所规定的供组织成员进行协商交流的场所。•特点:内容、程序固定;严肃,约束力强,有权威性,易于保密,沟通效果较好。缺点:沟通速度慢,失真可能性大。37正式沟通信息流向型态•下行沟通:组织中依权力指挥链由上而下由一个水平向更低水平的沟通。阐明目标,下达指示;了解工作任务和其他任务关系;给下属提供资料、反馈工作绩效;增强责任心。协调各层次活动。“权力氛围”。•上行沟通:由下而上的沟通。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上级了解下级情况、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职工参与。•平行(横向)沟通:组织中同级之间、在纵向指挥链之间的沟通。法约尔“跳板原则”。沟通及时、正确,效率高,减少过滤失真。38正式沟通媒介•口头联络:限于较小范围,在一个人和直接上下级人员之间。•备忘录和信件•文件流转:业务工作以文件处理为中心而展开,财务处理典型方式。•记录和报告:信息格式一般是固定的。•手册:将组织长期应用的惯例告诉成员,加强了决策集中化。39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系统围绕组织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脱离组织机构的层级次序。以口头沟通为主,常表现为小道消息•弥补正式沟通缺陷,如正式沟通中不能传递的个人信息内容;缓解由于管理层次差异而造成正式沟通中下级的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反馈信息。•弊端:非稳定性,谣传对于组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宗派活动造成内耗。40二.非正式沟通网络•1.小道消息的传播机制•2.越级报告的管理机制411.小道消息的传播机制•缘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互相作用和影响。是人们要求交往沟通的天性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自然的正常活动。•通过口授和观察得以传播•作用:反馈雇员信息,有助正式指令变成员工语言,弥补管理人员与雇员沟通方面的失误。42小道消息的传播因素•令人激奋和不安全的事件•事情关系到朋友或同事•最新信息•组织成员紧密接触•允许交流的工作条件•从事要求他人提供信息的工作岗位•擅于联络沟通的个人性格43小道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_05非正式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