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将相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②本文主要讲哪几个小故事?璧诺怯瑟缶拒卿(qiè)(bì)(和氏璧)(nuò)(许诺)(胆怯)(fǒu)(jù)(拒绝)(sè)(鼓瑟)(击缶)(qīng)(上卿)赵璧召诺怯瑟拒诸荆召集、商议、隆重、无价之宝约定、胆怯、拒绝、理直气壮能耐、诸位、渑池、完璧归赵和氏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鼓瑟、击缶、允诺、负荆请罪、上卿、同心协力简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将”指_______,“相”指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蔺相如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想一想:就靠一张嘴爬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出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到赵国“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果是________。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秦王吃亏赵国便宜“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负荆请罪很不服气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他真正靠的是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爱国的精神。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蔺相如: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廉颇: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赞蔺相如秦庭搏命发冲冠,xiāo便使枭雄气血寒。为问书生真本色,千秋莫作等闲看。赞廉颇回车示弱总心安,谁识负荆低首难。真是将军胸胆在,始留佳话后人看。返回忠贞爱国勇敢机智--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蔺相如廉颇顾全大局--忍辱退让知错就改--豪爽直率拓展延伸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本文标题:将相和 (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1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