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学原理第1—10章第一篇管理学原理概述第一章管理及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第三章管理的社会责任和全球化、信息化管理第一章管理及管理学基本内容:一、管理的概念、性质与基本特征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按照《世界百科全书》的解释:“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一个组织通常划分成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三、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他还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大效果。第二节管理的性质一、管理两重性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二、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一、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第四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系统的方法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三)其他方法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及发展基本内容:一、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二、古典管理理论三、行为科学理论四、现代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二、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我国宋真宗时期,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和清理废墟三个问题。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就体现了管理的分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汉高祖刘邦总结其取得天下的原因,关键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长原则。在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颁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等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周礼》、《墨子》、《孙子兵法》等书籍中都体现了不少管理思想。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当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延续2000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重大的影响。三、管理理论的萌芽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另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并列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2、关于管理的职能。经济学家们各自都特别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萨伊强调计划职能的重要性。鲍克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指挥。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重视。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3、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经济学家们提法各不相同。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将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5、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事实上已进行了有关动作和工时的初步考察。6、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7、关于工资和激励。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德·拉维勒认为,凡是能实行的地方,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而穆勒认为可采取多种工资形式。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美·弗里德里克·温斯洛·泰罗(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之父”二、经营管理理论法·亨利·法约尔(Fayol,1841—1925)“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三、行政组织理论德·马克思·韦伯(Weber,1864—1920)“组织管理之父”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作: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主要观点: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是采用差别计件工资;科学管理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科学管理的特征是雇主与雇员双方协调合作。四项原则:对工人操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操作方法来代替经验的方法;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从而用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使之取得最大的成就或增强其进取心;工人与雇主(或管理人员)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所规定的工作任务;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并订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准则,使其能进行管理和履行职责。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二、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管理活动只是其中之一。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在各类企业中,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人员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并且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越重要。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而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3、管理十四条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三、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并且阐述了规章制度是组织得以良性运作的基础和保证。1、三种权力类型(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理性关系。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及管理理论一、人际关系学说美·乔治·埃尔顿·梅奥1933《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1945《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观点:1、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3、企业中不仅有正式组织,而且广泛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参与制、交流制、面谈制、美化工作环境等。4、存在着霍桑效应。梅奥的霍桑试验(GeorgeEltonMayo)霍桑试验的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试验首先从变换工作现场的照明强度着手,将参加试验的工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控制组),试验表明,照明强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继续改变其他条件(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缩短每日工作时间、供应茶点、实行五日工作制、支付工资方式、材料供应、工作方法、劳动条件、管理作风与方式),结果发现,不论工作条件如何变化,生产量都是增加的,而且工人的劳动热情还有所提高。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开展公司范围的普查与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次,发现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所得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其他人的影响”。4、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试验发现,工人既不会为超定额而充当“快手”,也不会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当他们达到全心全意自认为是“过得去”的产量时就会自动松懈下来。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第四节、当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管理过程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二、社会合作学派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将社会学概念用于管理之中,在组织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社会学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这个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他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思想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怀特还提出“组织法合力”的概念。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任何组织都包括: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3.管理者的权威不能自封4.
本文标题:管理学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