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反腐败抓早抓小机制建设研究
反腐败“抓早抓小”机制建设研究一、坚持反腐败“抓早抓小”的必要性腐败的产生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行为人的腐败心理逐渐导致行为腐化堕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腐败分子往往都是由量变累积到质变、由小错到大错。而开展反腐败工作如同治病,应治病于未发之前,从苗头性问题抓起,不然待病入膏肓再治疗就为时已晚。(一)抓早抓小是管党治党的必然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从党员干部一点一滴的言谈举止抓起,增强其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常”就是经常抓,“长”就是长期抓,关键正是在于抓早抓小。只有抓早抓小,不断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二)抓早抓小是源头防治腐败的必然要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抓早”就是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抓小”就是从小处着手,久久为功。这说明了反腐注重预防,而预防重在抓早抓小。坚持抓早抓小,引导党员干部严以律己,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以恶小而为之”,筑牢“不想腐”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想腐”的能力,逐渐形成“不想腐”的习惯。(三)抓早抓小是遏制腐败蔓延的必然要求事实表明,小事不小。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发现、早教育、早纠正,能够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对于腐败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管涉及谁、职务高低、涉案金额多少、情节轻重,都要严肃查处,不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藏身之处,遏制腐败蔓延趋势。二、反腐败“抓早抓小”时机分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大由小中来。就现实生活中多数案例而言,腐败是一个渐进式的行为过程。因此,抓好时机至关重要,抓得准可事半功倍,错过了则事倍功半。(一)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十分复杂,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影响,相互叠加交织,这里着重对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分析。1.不良环境影响阶段。党员领导干部的贪腐心理往往从不良交往开始,由于不能洁身自好,在各种利益诱惑下,一步步陷入腐化堕落不能自拔。2.不良需求萌生阶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看到一些人在生活上一掷千金,经常出入高档场所,与自身作为管理者“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靠固定工资过日子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领导干部于是铤而走险依靠权力进行寻租。3.不良行为尝试阶段。初期,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权力搞违规操作得手后便逐渐麻痹大意,其思想防线也逐步放松,从而形成了贪腐意向,进而主动揽权而后再权力寻租,倘若尝试多次而未受挫,便会越陷越深、为所欲为。针对腐败行为产生的过程,如能针对不同阶段及时“拉拉袖子”甚至大喝一声,加强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教育,必定能起到良好的预防腐败的作用。(二)腐败行为的初期表现腐败心理外化为腐败行为,其行为初期必定有一些基本的、普遍的特征,如能抓住这些特征,则能抓住“早”与“小”,对症下药、治病救人。1.吃拿卡要。一些领导干部在权力寻租心理驱使下,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没有好处不办事,往往采取“能办暂时不办、现在能办拖延时间办”的方法吃、拿、卡、要或诱使他人行贿。2.随波逐流。一些领导干部在金钱、人情和虚荣等消极因素的包围下,拒腐防变意识逐渐弱化,心存侥幸的心理不断抬头,产生了“你拿、我拿、大家拿”的想法,“不拿”反而不好意思。这也是有些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前腐后继”的重要原因。3.侍机寻租。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小错误不断又没有受到警告和查获,甜头多了、胆子也大了。在单位里,他们一方面对自己进行伪装表现得清正廉洁,另一方面等待自认为是成熟的时机,进行权力寻租。这些人心中抱有贪腐的思想,其行为谨慎低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此时,有人管则收敛,不管则放任。三、反腐败“抓早抓小”机制构建(一)基本原则1.早教育早提醒原则。针对单位或个人出现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问题,身处关键岗位,遇重要时间节点的情况下,通过谈话教育提醒等方式早打预防针。2.早摸排早查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系统掌握党员干部的基础信息资料特别是八小时之外的信息,形成全面、立体的实时监督。3.早纠正早解决原则。对于党员干部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和轻微违纪行为,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核查,灵活运用信访谈话、责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及时予以纠正,防止党员干部小错铸成大错。(二)基本制度1.廉情收集整理制度。党员干部个人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分散在不同单位、部门,要想系统全面掌握党员干部的基础信息资料,必须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可以考虑建立廉情信息互通机制,有效整合纪检、组织、人事、信访、房管、审计、巡视等部门资源,定期收集、整理党员干部各项基础信息资料,特别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使用、作风效能、购置不动产等重要情况的掌握,以便及时介入、有效干预。2.谈话教育提醒制度。在系统全面掌握党员干部基础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分类,区分不同类型,启动谈话教育提醒工作。首先,要明确谈话条件。一般来说,当党员干部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谈话教育提醒。一是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二是身处特殊时期或面临敏感情况的。如,新提任领导岗位、出现婚姻变化等情况。三是位于腐败多发易发部门和岗位的。如,负责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财政资金运行的部门,掌管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的党员干部。其次,要明确谈话的组织实施。可由各级纪委分管领导定期组织召开例会,负责宣传、信访、巡视、案件检查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分析谈话对象、落实谈话任务。3.线索统一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中央纪委提出的“拟立案、初步核实、暂存、留存、了结”等情况进行分类处理。要严格落实线索集体排查制度,定期召开问题线索排查会,重点分析排查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于发现严重违纪线索或疑点信息的,及时核查直至立案处理。对于派驻机构办案力量分散、薄弱,办案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实行案件线索一体化管理、重要线索一体化排查。4.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三个体系”建设,推进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允许群众自由浏览查阅,并提出批评建议。加强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电子监察体系架构研究,在完善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化防控领域,充分利用电子监察手段,着力发现违纪违法案件线索,为反腐败提供科技支撑。(三)工作抓手坚持反腐败“抓早抓小”,基本原则是行动指南,基本制度是工作保障,还要通过具体工作举措予以贯彻落实。1.抓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前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贯彻落实《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八项规定》为核心,对干部作风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例如,在干部提拔、晋级等重要关键时期,进行廉政谈话,早打“预防针”;在岁末年初、传统节假日这些时间节点,通过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早提醒。对作风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要进行诫勉谈话,明确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2.抓信访举报。落实“抓早抓小”要求,发现案源是根本,通过早发现、早处理、早堵漏,避免小错酿成大祸。一是要是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家庭、单位、执法部门等渠道,广泛收集掌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搭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预警信息网络,第一时间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纳入视野。二是要科学分析整理。在已收集的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筛选出预警性信息,及时分类登记,建立专门台账,分类解决。三是要开展信访监督。对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廉洁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轻微违纪问题等,及时采取谈话教育提醒等措施,增强抵御诱惑的“免疫力”。3.抓巡视工作。根据不同单位权力运行特点和腐败易发多发领域,要选重点、抓关键,找准“四个着力”突破口,有效开展巡视工作。一是善于发现面上问题。听取党委(党组)书记、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被巡视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整体情况。二是深入了解突出问题。采取个别谈、合并谈和分组谈等方式,从管理人、财、物的关键部门和上访、举报或相关利害关系人中,挑选谈话对象进行谈话,获取有关线索和信息。此外,有针对性地抽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深入了解问题线索。三是着力聚焦热点问题。关注社会舆论动态,善于利用网络监督的优势,鼓励、支持媒体和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巡视期间受理的信访举报,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重点督办。四是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对了解掌握的情况问题,认真梳理分类,对有违纪行为但情节轻微等苗头性问题,向被巡视单位发出书面巡视建议,及时谈话教育、及时督促整改。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努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抓早抓小。
本文标题:反腐败抓早抓小机制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61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