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几点思考
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几点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关于新时代如何加强社区治理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看望居民,他在与居民座谈后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今天我们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重新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可以得到很多深刻的新启示。一、“两邻理论”是新时代加强和完善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思想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论述的是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社区关系的新思路,是指导我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员流动性使得城乡社区居民之间的异质性不断增强,熟人社区逐渐被原子化的陌生人构成的社区所取代,经常出现“有缘千里来相会,无奈对门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如何实现社区的“再组织化”还原中国社区“原初”的温情、互助属性,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社区治理“两邻理论”正是解开这把“陌生门锁”的金钥匙。《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就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核心要义。“两邻理论”回答了社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指出了社区居民是否满意是评价社区治理效能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社区治理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保障。二、“两邻理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论及“发展”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社区治理实际工作中来,社区治理“两邻理论”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出发点。“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首先指出的是社区治理要有人财物的投入作为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要促进上级的工作向基层倾斜,让上级拿出一部分力量分担基层的工作。”上级“既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在2000年中办23号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后,我国社区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重点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基础服务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发展理念开始从“社区建设”向“社区治理”转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更是指明了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重心必须“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转变到更加关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表达的正是社区治理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基层”两个字出现了20次之多,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工作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将“人”这个最重要因素放在社区治理的中心位置,从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全周期治理,传递党和国家的“温度”。三、“两邻理论”的核心是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型社区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既是中国传统的睦邻爱邻之道,更可以推广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之道,也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源泉。《左传·隐公六年》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将“与邻为善”作为治国的重要措施摆在了重要地位。《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中朱熹说:“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处理邻里关系的关键在于以善为先,这也是我们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中华文化力量。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温暖的邻里关系在社区里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与邻为善”温情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邻为伴”就是希望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彼此间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出“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安全、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实现“以邻为伴”要通过加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把居民重新“组织”起来,还要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做好“社区家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塑“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以“家文化”建设为核心回归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沈阳考察多福社区时,对社区每年中秋要摆“百家宴”的活动方式给予充分肯定,正是因为它对于建立居民其乐融融的伙伴关系起到了催化作用。总之,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具有深厚的实践性和人文关怀性。“两邻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构建睦邻爱邻、守望互助共建共治共享充满亲情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开拓了新时代社区治理思想新境界。
本文标题: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66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