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通知/申请 > 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史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史学科(0602)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2021年4月牵头学院:人文与法学学院分委会主席:杨乃良相关学院:学科带头人:衷海燕执笔人:殷小平朱嫦巧审稿人:衷海燕刘玲娣校稿人:杨品优评议专家:王元林、李平亮、陈贤波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一、学科概况中国史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并探讨其规律的学科,对于认识中国历史发展、民族交往和融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建设中国化民族新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学科研究对象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中国历史,涵盖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研究范围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政治、经济、区域、社会、民族、边疆、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我校中国史学位点在教学科研领域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在生态环境史、农业经济史、中外农业交流史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研究传统和特色;并利用岭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与中外关系史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特色。二、学科专业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国史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本单位研究特点及导师专长,我校中国史学科设置以下3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专门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生态环境史)。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要求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基础知识结构和要求中国史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通贯史学、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甚至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的交叉学科。因此,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应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要求。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知识,即通用工具型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1)通用工具性知识在本科期间已获得的工具性知识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计算机、档案文献系统等基本知识。有所欠缺的方面应在硕士生学习阶段得到加强,以增强获取核心知识、掌握学科前沿、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其中,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档案文献检索、专业制图制表、文字编辑、数据库应用等工作。(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史硕士生应当具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知识,尤其要熟悉所研究时段和地区的中国史与世界史,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初步掌握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理论,熟练阅读传统古籍及运用相关外文资料。中国史属于人文科学历史学门类,与社会科学有着广泛交叉和密切联系,中国史硕士生应根据选题研究方向,具备相应的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史硕士生应该根据研究方向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如地理学、植物学、农学等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2.核心或专业知识体系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二是中国史文献资料所包含的知识系统;三是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经过系统的史学训练后,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具备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开展历史研究的能力。2.学术道德身心健康,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历史文献的考辨、比对和释读能力;掌握中国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时翻阅中国史研究的中外文期刊,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熟悉本学科中外文基本文献,具备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历史文献和档案的能力。2.科学研究能力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设计研究计划,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实践能力对于已发表的中国史相关文献与档案资料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初步独立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成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研工作,主持完成或参与相关研究项目的工作。4.学术交流能力初步具备书面、口头以及运用数字化媒体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具备在各种学术会议或论坛上介绍相关的学术项目和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5.其他能力学术创新表现在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诸多方面。四、学位论文要求1.选题要求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某种学术前沿性和前瞻性。因此,硕士论文选题应当在中国史学科前沿的范围内选定。2.形式要求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要求。3.规范性要求论文论证必须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应该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应该力求有所创新,提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材料。(1)硕士学位论文从准备材料到完成一般规定为2-3年时间;(2)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原则上要求在3-5万字之间,一般不宜少于3万字,提倡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述创造性成果;(3)论文写作必须规范,论文的章节划分、注释、参考书目格式应符合学校学位管理部门的要求;(4)论文送审、答辩前需通过学校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4.质量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是原创性成果,需要有学术性的创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包括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结论。论证过程要合理,逻辑推理要严密,研究结论要经得起推敲。5.科研成果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是否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做统一要求。鼓励学生公开发表或在学术会议提交以“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科研成果。第二章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中国史学科代码0602培养类别学术型硕士覆盖二级学科、及代码中国古代史(060204)、中国近代史(060205)、中国现代史(060206)、专门史(060207)学制学制:硕士生3年培养方式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硕士生5年学分(总计31)总学分:≥31学分课程学分要求:硕士生≥28学分培养环节学分:硕士生3学分一、培养目标中国史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具备扎实史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熟悉本学科领域研究动态,具有独立科研能力、严谨科学态度,能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二、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学分开课学期硕士备注公共必修课(6)学分1902100000000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秋必修1902100000000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0春必修二选一19021000000003自然辩证法概论1.0春必修15021000000001硕士生英语3.0春/秋必修只需修一学期专业必修课(8)学分01021060200002中国史研究导论2.5秋必修01021060200003中国历史文献研读2.5春必修01021060200004史学论文写作方法2秋必修两门课程的教学统一安排01021060200005中国史研究前沿与学术规范1秋必修选修课(≥14)学分01022060200001先秦秦汉史专题研究2秋选修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完成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01022060200002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2秋选修01022060200003宋史专题2秋选修01022060200004明清社会经济史2春选修01022060200005晚清史2秋选修01022060200006中国近现代史专题2秋选修01022060200007近代岭南作物史2春选修01022060200008近代中西关系史2春选修01022060200009丝绸之路史专题2秋选修01022060200010民间文献研读2春选修01022060200011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2春选修01022060200012传统民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2秋选修01022060200013中国史专业英语2春选修01022060200014环境史理论与方法2秋选修注:1.仅列出了本学科拟开出的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选修;2.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网络在线课程(慕课)纳入选修课范围,除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程以外,研究生原则上可根据情况选修1门,经考核合格可认定该课程学分,多选的在线课程不认定学分。三、培养环节及时间安排培养环节时间安排学分备注1.制定培养计划入学2周内-导师与研究生商议制定2.开题报告第3学期结束前-研究生开题论证前至少应阅读80篇相关文献;论文选题应具备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3.中期考核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开题报告,熟悉课题研究学术史和基本史料方法,选题的下一阶段研究内容要明确可行。4.文献阅读第5学期结束前1撰写至少4篇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5.硕士生学术交流第5学期结束前1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参加Seminar研讨会至少6次;做报告至少2次。6.实践活动第5学期结束前1按照研究生院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完成4学时的教学助理工作量计0.5学分。调研类社会实践活动3天计0.5学分。研究生可自选实践活动类型,完成共计1学分的实践活动。7.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生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补修该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是否需要补修,可由导师和学院决定。四、培养环节具体标准及考核要求(一)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工作。提交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硕士论文开题必须在导师为主的导师小组的指导下,在所在专业指导教师小组公开报告,征求意见,及时修改。经导师小组同意,方可进入预答辩环节。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无法按原开题方案继续进行论文研究的,必须重新开题。开题报告不通过的,3个月后方可重新申请开题。连续3次开题未通过者,取消学籍,终止培养。(二)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需要在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导师根据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记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级给分。中期考核未通过的,3个月后方可申请进行第2次考核。第2次考核仍未通过的,按程序作肄业或退学处理。若前3个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则应予以退学处理。学生有特殊情况导致中期考核不通过的,可向学院提出书面说明,由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商议决定采取适宜的措施。(三)文献阅读研究生开题论证前(第3学期)至少阅读80篇研究文献,并要求有一定量的外文文献。第5学期结束前,研究生应提交至少4篇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审核签字后,学科带头人审定,交学院备案。上交合格的读书报告获得1学分。(四)硕士生学术交流研究生在导师组或导师指导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参加校内Seminar至少6次,其中做报告至少2次。提交活动登记表和学术报告文稿,经导师审核签字,学科带头人审定后,交学院备案。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记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级给分。作为正式代表参加正规学术研讨会,且宣读论文者,一次可得1学分。(五)实践活动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组或导师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活动,如协助导师完成教学助理工作、参加各级别学术活动与参观考察活动等。实践活动要进行登记,要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后,学科带头人审定,交学院备案。导师根据研究生实践活动记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级给分,成绩合格获得1学分。五、研究生科研成果要求鼓励学生公开发表或在学术会议提交以“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科研成果。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或学位论
本文标题: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69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