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新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编辑讨论上传视频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前后以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分为毛泽东时代(1949年至1978年)、与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邓小平及后邓小平时代(1978年)。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事件开国大典属性专业术语国家中国目录1.1新中国成立2.▪名词由来3.▪宣布成立4.2巩固政权5.▪土地改革6.▪抗美援朝7.▪三反五反8.▪西藏和平解放9.3过渡时期10.4社会主义探索1.▪整风运动2.▪大跃进运动3.▪反右倾斗争4.▪七千人大会5.5文革时期6.6真理大讨论7.▪两年徘徊期8.▪拨乱反正9.7改革开放10.▪创建经济特区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一国两制3.▪国民经济三步走4.▪政治风波5.8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6.▪邓小平南巡7.▪现代化建设8.▪香港回归9.▪中共十五大1.9第四代领导集体时期2.▪抗击非典3.▪废除农业税4.▪构建和谐社会5.▪北京奥运会6.10中国梦新中国成立编辑名词由来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过“中华民主共和国”。1948年8月1日,毛泽东给响应中共“五一节口号”的各民主党派复电中,曾使用过“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名称,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致词中连呼的3个口号中,就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1949年7月,第四小组的某些代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名称太长了,用起来累赘。因此就有了另外两种不同的方案,一是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时再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二是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提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经过讨论,认为“民主”、“共和”的英语单词的字面含义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中国译成了两个不同的词组,因此在国名中既有“民主”,又有“共和”就显得重复了,最后,决定采纳张奚若的意见,去掉“民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1]宣布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2]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月30日下午三点,会议开始,先以整个名单付表决的方法,一致通过已经协商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共180人;然后,以无记名联记投票的方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检票期间,全体代表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然后回到会场听取选举结果。会议主席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其他5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后会议举行了简单的闭幕式。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3]巩固政权编辑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中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中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3]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解放区就分期分批组织了土地改革。这次为了加强对土地改革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土地改革委员会,从中央和地方抽调大批干部组织了土改工作队。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5]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经过近三年的搏杀,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此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同年9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5]三反五反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在中国展开,[6]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是1951年11月中国开始“三反”运动后揭露出来的第一大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直接督促案件的处理,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12月中共河北省委作出决议开除刘青山、张子善的党籍,12月20日,华北局将处理意见上报中央,提议“将刘青山、张子善二贪污犯处以死刑(或缓期二年执行)。”毛泽东对刘青山、张子善一案非常重视。12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经过慎重考虑,并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由河北省人民法院宣判,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刘青山、张子善判处死刑,立即执行。[7]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中国大中城市,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五反”运动于1952年10月结束。[8]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将农奴主的牲畜分给农民[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为维护民族团结,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又称《十七条协议》)。《协议》签订后,解放军开始进入西藏,帮助西藏人民发展生产,开展贸易。[9]中央政府保护西藏的政治、宗教制度,帮助发展西藏的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为了改善西藏的交通状况,同时修筑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这两条公路建成通车后,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西藏,缓解了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物资供应的困难,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西藏的社会经济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有了很大发展。[9]从1949年5月开始的中国新解放区的剿匪斗争基本结束,在大陆范围内平息了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0]过渡时期编辑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共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3]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3]1956年1月15日,乐松生向毛主席献报喜信[11]在过渡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3]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1956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同样取得了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3月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总结了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增强了党的团结。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随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规定了对知识分子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正确政策,促进了这方面事业的繁荣。[3]1956年,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辞[12]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3]大会坚持了1956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共的建设指明了方向。[3]社会主义探索编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13]1956年,毛泽东在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2]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中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7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13]中国共产党在这10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3]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3]中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13]这时期内,中共的工作在指
本文标题:新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0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