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参考资料,请勿直接引用)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8〕15号),加快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市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全省区域性增长极注入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平稳接续,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7%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0%;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43吨标准煤以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3%;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三、主要任务(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1.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化解一批产能过剩企业,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推动小水泥、小化工等落后产能关停退出。加强巡查工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通过兼并重组、改造转型、破产清算等处置方式,加大处置“僵尸企业”力度,实行清单管理,明确腾退时间表、路线图,促进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政府)2.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对接全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积极争取技改资金支持,鼓励各地实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一批技改项目,力争每年实施技改工业企业不少于300家,完成技改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食品饮料、森工家具、医药化工、窑炉装备等优势传统产业更新工艺技术,引导企业运用先进技术装备,采取国内外先进标准,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开展制造业品牌创建行动,争创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推进园区和企业循环化改造,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对园区外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加快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和绿色改造,实施清洁生产。(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政府)3.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支持装配式建筑示范园等项目建设。瞄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其高端细分领域,谋划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形成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突破性发展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等产业。依托中国光谷·XX科技产业园,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到2022年,全市省级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0家。(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4.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广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推进“互联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户微店,培育定制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民宿度假、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等“美丽经济”。加快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培育一批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为一体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力争2022年以前,培育10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大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局、市旅游委、市卫计委等,各县市区政府)5.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投融资、军民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各类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加强专项政策扶持,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以中船重工712所和722所XX基地、湖北科峰传动、贵族真空等军工、船舶配套企业为依托,支持XX高新区、红安经济开发区等打造全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XX高新区和XX化工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舰船电力推进系统等机电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积极打造“百亿”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加强与军工集团的合作对接,支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本地企业“民参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二)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6.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质量竞争力较强的专、精、特、尖型中小型企业,着力打造50~100个省级“隐形冠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支持骨干龙头企业打造“航母型”企业,实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招双引”,大力引进有技术、有市场、有规模的企业和项目。深入实施“千企联百校”升级工程,鼓励企业聘用科技副总、创新团队,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校合作办,各县市区政府)7.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力争到2022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0个。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园区、高校院所建设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完善“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重点支持XX大学生“创天下”创新创业俱乐部、XX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别山革命老区创业中心、XX市留学生创业园、光谷联合(XX)科技城等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专业孵化器公司托管运营,提升各类孵化平台的机构管理能力和创业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校合作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8.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制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以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XX中心为基础,整合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中心XX中心、科惠网XX中心等机构,组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XX分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引进成果、高校(院所)转让成果,建立促进技术市场活跃交易的政策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保险服务及维权援助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有机衔接,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9.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鼓励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省级双创战略团队和省级“双创”平台建设。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众创空间20家。(牵头单位:市校合作办、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三)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10.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职权和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编制“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加快推进市县电子政务外网接通工作,市县两级全面应用省行政职权和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三大基础支撑平台,部署乡(镇)、村两级应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企业开办时限再减少50%,项目审批时限再压缩50%。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编制市县证照清单通用目录。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评合一、多验合一、多证合一等行政许可事项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社会信用监管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创新融合。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现“五分离五规范”目标要求。规范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继续精简中介服务事项,整治“红顶中介”乱象,加快推广应用中介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深化权责清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权责清单制度效用。(牵头单位:市编办;责任单位: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市发改委、市质监局、XX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11.建立科技共享机制。完善科技基础设施、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机制。积极推动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积极融入湖北省仪器共享协作网建设,扩大入网仪器设备数量,鼓励民营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自购仪器加入协作网。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序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各县市区政府)12.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主动适应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积极推动全市外贸企业融入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公共型保税仓。搭建中外合作双向交流平台,支持我市窑炉、纺织、劳务、农业等走出去。推进黄州一类水运口岸建设,引进设立海关机构。大力开展利用外资精准招商,重点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技术、高端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改善我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全市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业态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中国进口博览会平台,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提高企业发展质效。(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招商局、市城投公司,各县市区政府)(四)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支撑1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开展“大学生实训就业选XX、人才资智回归助XX、大学生扎根乡村建XX”人才引进工作。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究院,推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依托华创会、海创会等平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到XX创新创业。认真落实人才新政22条等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真正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到推动XX高质量发展上来。(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校合作办,各县市区政府)1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股权投资、债券融资,服务新经济发展。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及其全周期金融服务。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实现企业上市新突破。加快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加大对新经济领域和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对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及重大金融创新给予奖励,支持上市及融资创新。(牵头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行XX中心支行,各县市区政府)15
本文标题: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4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