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探索中心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探索中心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江苏省南京市统筹抓防控和促发展工作的启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江苏省南京市身处其中,上下同欲、闻令而动,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努力交出大战大考的合格答卷。统筹抓防控和促发展的实践南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江苏省委工作要求,统筹兼顾“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从防控成效看,2月19日起,南京连续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3月8日93例确诊病例清零,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从经济发展看,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47.41亿元,同比增长1.6%,3月份主要指标明显上升,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韧性和稳健态势。统筹抓防控和促发展的工作,主要有5个突出特点。第一,落实行动“快”。应急方面,1月20日成立防控指挥机构,迅速建立“三级战时指挥体系”,1月23日在全省率先发布通告,要求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倡导不聚会不聚餐。排查方面,除夕当晚,组织7000余名基层干部、民警深入1241个社区,排查出11044名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救治方面,率先公布4家定点收治医院和55家发热门诊,紧急实施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扩容工程,为集中收治加上“双保险”。第二,政策执行“严”。按照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的要求,严格做到部署有分工、分工到人头、人头有督查、督查见成效。严织防控网络。守牢“三站一场一卡”关口防线,2月3日对45个来宁入口、28处省市界全面设置卡口,4日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特别是加强2276个无物业小区隔离管理。运用“宁归来”平台,实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动态跟踪、精准溯源,及时成立涉外联防联控指挥部严防疫情输入。严格压实责任。落实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市主要领导开展“四不两直”调研检查,市领导每人负责一个板块,每天下沉一线指挥督战。全市56万名党员、近万名机关干部、3万多名网格员和志愿者投身社区一线,实施“梳网清格”行动,建立“四包一”社区防控机制。制定出台基层减负“七条”、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六条”,保障基层集中精力战“疫”。第三,统筹发力“实”。以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南京率先建立“防疫+”战时工作机制,务实高效推动复工复产。实施“防疫+工业”机制。2月10日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复工,优先支持工业制造业、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恢复经营,18日将复工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6日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100%、用电恢复量全省第一。出台“宁九条”措施,协助企业从外地接回员工并招录新员工14.4万多人。实施“防疫+招商”机制。一季度举办招商活动76场,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42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459个。通过“云签约”“屏对屏”开展线上招商活动21场,签约投资额1900多亿元。实施“防疫+服务业”机制。2月14日确诊病例首次“零新增”后,出台十大生活服务行业复工指引,3月2日规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达93.8%、居全省第一。针对“12345”政务热线反映的企业诉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下馆子、逛书店,组织开展“网购节”“夜金陵”等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面向社会发放3.18亿元消费券。第四,扩大内需“新”。南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3月下旬启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形成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的“南京方案”。新基建突出加速发力,重点推进50个直接投资项目和50个关联产业项目,力争年度投资860亿元以上。新消费突出提质扩容,重点培育餐饮、休闲、汽车、5G等新热点,发展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力争社零总额上半年实现正增长、全年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产业突出强链成群,重点发展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5个新产业,确保全年新产业总规模超4000亿元。新都市突出品质生活,增强城市发展韧性,重点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有机更新等260项任务,力争全年投资1200亿元以上。第五,服务企业“真”。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精准落地。南京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加强工作调度,切实惠及广大市场主体。拿出真金白银。出台“惠企十条”及实施细则,一季度下达市级财政援企资金25亿元,累计为企业争取优惠贷款、延期贷款等250多亿元,减免税收、房租、社保等70多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6.39亿元,对高端投资项目和中小微企业疫情期间按15%给予技改设备补助。在年初党政机关支出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公用经费定额、公务接待等预算再压减10%,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突出真抓实帮。成立市领导牵头的复工复产专项工作组和“四新”工作推进专班,开展实体化运作。对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3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和65家驻宁央企“一对一”派“驻厂员”对接服务,在全国首创省、市、区三级应急运输通行证办理渠道。强化精准服务。建立“先解决问题再说”工作机制,推广“政务服务不见面办理”,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每月18日定期开展“企业家服务日”活动,市领导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早餐会”,现场解决问题,提振发展信心。一季度新增市场主体1.2万多个,实有企业近70万户,数量均列全省第一。统筹抓防控和促发展的实践体会在统筹抓防控和促发展的实践中,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党的强大领导力和坚强领导优势、社会主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优势、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团结斗争的力量优势。近年来,南京聚力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持之以恒抓创新抓实业抓项目,今年第一个工作日就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连续第三年发布创新“一号文件”,一批新企业新动能新增长点蓬勃发展、动力澎湃。全市干部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抓统筹抓协调抓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和广大党员广大市民共克时艰、顽强拼搏,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审视城市发展,对一些重大关系进行系统认识和把握。第一,必须把握好“主”与“次”的关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南京今年以来的工作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去年底到今年1月中下旬,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谋划推进2020年重点工作,实现了早起步、快开篇。第二个阶段主要是1月下旬到2月8日,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工作来抓,心无旁骛抓防控、战疫情。第三个阶段是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推进复工复产。第四个阶段主要是3月下旬以来,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启动实施“四新”行动。正是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精准把握工作的重点、节奏、力度,南京才赢得发展主动。第二,必须把握好“战”与“平”的关系。随着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调整,“平”与“战”的内涵发生变化,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安全等,本身就是一场场硬仗,需要用战争思维来组织调度。我们对风险挑战一定要有“常态思维”、保持“战时准备”、拿出“战时状态”,一些重要物资要做到“宁可备而无用、也不能用而无备”,加强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坚持“平战结合”思维,做好平时状态下的营运使用。第三,必须把握好“合”与“分”的关系。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情况下,既有效隔离人流、物流,又有效保障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生产要素等有序流动,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南京既无一例外执行疫情防控的标准要求,也分区分级分类精准化防控;既严管各类卡点关口,也保障一定条件下物流畅通,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正是做好统分的文章,对疫情心中有数,才敢于率先恢复生产、实现高效决断。第四,必须处理好“人”与“技”的关系。疫情防控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带动,构筑起牢固的人民战线。但要看到,有的地方有的部门运用科技手段比较欠缺,习惯于手工填报、有纸化办公等,给本就缺“人”的基层增加了额外负担。应当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分析这次大规模数据积累在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效用,全面审视社区管理、效能管控、应急管理等功能模式数据的共享运用,加快城市智慧化发展步伐。第五,必须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防疫不是在封闭环境下进行,城市与城市、省与省、国内与境外的关系处理,既事关防疫,也关系发展,还关系对外开放。这次疫情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形成叠加,既要着眼扩大内需,引导市场主体开发运用强大的国内市场;也要突出安全性、稳定性、可控性,以全球视野投资布局电子、汽车、医药等优势产业,在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第六,必须处理好“危”与“机”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疫情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疫情带来的困难是阶段性、可化解的,而蕴藏的机遇是持久的、具有深层次动力属性。只要我们抓住用好变革变局中的各种机遇,扎实推动“四新”行动,充分激发各方面的活力,南京发展必将打开新的空间。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深入思考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打造一个更具“韧性”的安全发展城市,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南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借鉴先进经验,注重顶层设计,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方向,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创新运行模式,持续建强城市的“免疫系统”。重点抓好“一个平台”、健全“六项机制”。“一个平台”即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按照省市共建、共管、共用的原则,建设全省传染病医疗、科研、教学基地,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医、教、研、防、管五位一体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六项机制”:一是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成立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专家委员会,构建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二是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市、上下衔接、内外互通的疫情信息动态收集、上报、预警系统,以及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哨人”“吹哨人”奖励等制度,畅通重大风险信息发现、直报渠道。三是联防联治协作机制。完善全市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统筹调配制度,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卫生事件联动应对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四是联合科研攻关机制。探索建立省市共建、院校合作、跨平台协作等灵活的科研机制,与在宁高校共建高层次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统筹资源建立市公共卫生检测中心,研究建设P3实验室。五是公共卫生信息运管机制。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防、控、治”一体化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实现传染病、疾控综合管理等核心系统和医疗数据、健康档案的互通共享、融合应用。六是公共卫生基础保障机制。研究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级别规格,逐步核增疾控机构事业编制,对重大传染病防治、市区疾控等机构人才引进、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及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第二,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转型升级。一是健全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市委统一领导、政府集中指挥、实体协调运作、职能部门响应的应急管理体制,依照不同灾害类别建立相应机构和应急处置队伍,探索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实体运作机制。二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市应急委统筹领导下,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联席会议、24小时联络员、应急值守、联合响应、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推动应急力量和资源高效整合。探索建立行业专家应急会商研判制度。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应急处突信息数据库,健全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等信息模块功能,对应急预案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综合信息汇集共享、多部门网上联动。四是提升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效能。统筹做好应急设施中长期建设规划,超
本文标题:探索中心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8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