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在2019年暑假全县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坚定方向再落实重整行装再出发---在2019年暑假全县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今年的校长暑假培训,我们聚焦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我们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因为有些同志对健康校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省教育厅暗访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所以又增加了健康校园建设这一专题。刚才几位校长分享了学习体会,这里我也想和大家谈谈我的收获。在秦望主任授课的主题之外,相比较其人其事,我们的同志太浮躁,太缺乏韧性,太急功近利,太缺乏吃苦的精神。从他的课程表中,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用事实证明了,“你的时间放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叶显发教授讲到,教学设计就是“做钩”。可对教学,我们有多少教师进行了“设计”?更不用说去“做钩”了!在他讲时,我在想“为什么要做钩,如何做钩,做钩干什么”。“做钩”是为了“钓鱼”,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做钩”要有“诱饵”,需要每一位老师精心准备;钓胜于鱼,渔胜于鱼,过程和方法很重要。马国新校长告诉我们,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要有自己的语言,不可“照本宣科”。善于借船出海,集众人智慧,集大家所长。对于自己的办学思想,要自圆其说(有哲学理论支撑),要自成体系(四个维度:互助德育、帮学课堂、自救教师、弘帮课程,十大定理),要自我实践(主题年会)。今天,我也有话要说。我想和大家探讨几个观点,这几个观点不全是我的,但答案是我的;我想向大家提几点要求,这几点要求是我的,但答案在大家那里。一、重温近几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系列讲话,抓好落实,增强随县教育发展的“四个自信”继教中心的同志将这些年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整理出来,攒在手里也有些分量。教研室的同志把这些讲话总结成随县教育发展的“四个自信”,即我们的办学理念自信、行动路径自信、运行机制自信和校园文化自信,我也比较认同。我把这个集子取名为《探路》,意在我们一直在为课堂教学改革探路,为随县教育品质探路,为乡村教育美好探路,走一条有随县特色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既然是“探”,就还需要不断完善。近年来,课改进入深水区。从波澜不兴到死水微澜,再到渐成波澜壮阔之势。我们要察幽洞微,要在潮起潮落间探经问道,在“众声喧哗”中听出“杂音”,于“大势所趋”中洞悉“偏差”。我想提请大家特别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变化,深度思考这些变化需要我们如何去应对。一是教学目标由“教会、学会”转向“会学、想学、享学”。当下,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还停留在让学生“会学”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逼迫教学目标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享受学习过程的方向转变。“我想学习”“享受学习”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上位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我们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既然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越复杂,对教学内容处理越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就越低。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而是教师如何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组织者。这并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学能力的转换,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后者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实现。教师要学会向学生“示弱”,示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性,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怀疑精神”又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我们不能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束缚住孩子们创新的思维火花,那实在是一种扼杀;示弱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勇于向学生示弱,不仅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是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和风细雨、不耻下问,学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真诚使得知识像缕缕春风吹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享受学习的愉悦,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吧。二是教学依据由课本为主转向课标和教学资源为主。教科书的地位有所下降,依据教科书教学的误区会被更多人所认识,教学依据逐步向课程标准回归,学科课程体系将成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教科书逐步被教学资源所超越。要适应教学依据的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新课标的贯彻执行,课堂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更高层次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要求。人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一定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但又必须与书本的内容有相关性和类比性,与课堂教学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我曾经编写过一本书《阅读理解的“三境界”》,从课本阅读理解开始,到课本与课外比较阅读,再到纯课外阅读分析,这就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当今,学科界限被打破,跨界教学成为趋势,这其实也是一种课堂教学拓展。新时代教师更应该成为“全科教师”,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跨界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构建“立交桥”。跨界是知识、能力融通的前提,有利于突破思维禁锢,带来思维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除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还要有宽阔的胸襟,不要认为讲了其它学科知识是多管闲事,为人做嫁衣。殊不知,这样的固守,恰恰隔绝了学科或知识之间原本融通的联系,禁锢了学生原本活泼的思想,关闭了跨界之门,关闭了兴趣之门。我教语文,强调阅读,但阅读绝不是语文的“专利”,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这点没有谁不认同的。三是课堂结构由有限时空转向无限时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课堂边界被打破,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生活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所替代。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再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技能、培养习惯为主要目标,生成、交流、展示、体悟成为课堂主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老师明白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了学科学习。课堂结构的变化,就必须让学习主导课堂,把课堂变成学堂。凡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能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都不是老师要教的,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过去一本教参或教师用书(学生还不能有)来维护教师权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小啊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学生到课堂是来学习的,原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最终却是谁强势就谁就成了主体,当学生被动地向教师学习时,只存在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的问题,难以形成困惑。事实上,只有学生学习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只有有了困惑,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小孩由抱到牵到放手,学会走路,这样才独立于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教学一样需要大胆放手。洛阳有所民办学校,学校不分年级,班级没有科任教师,学生课堂上自学或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或上网查找答案,只有没有办法了才去办公室求助老师,这或许适应的就是课堂结构的变化。研学旅行的推进,就是把课堂转向了无限时空。四是教师功能由主导学习转向协助学习。教师的内涵被重新定义,“世间万物都是教师”,报刊、图书、手机、电视、网络、数码设备,同学、家长、亲友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都具有传递信息、答疑解惑的功能。教师角色被泛化的同时,教师的功能也会借助技术被无限放大,教师可以变得无时无处不在,可以24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教师功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是教师的天职,是自己的职业责任和尊严所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该放则放,当讲则讲。自觉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必要时恰当的组织、调控、评价、点拨、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既不能“填鸭”,也不能“放羊”;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当讲不讲”。教师需要有效的把学生组织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水平差异视为教学资源,采用“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叶显发3.0版)的过程。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丰富和提高着自身的教学艺术。五是信息技术由教学应用转向学习应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一体机、录播教室、微课程等教学设备和投入,基本都是从如何“教”入手,课堂教学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很少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思考、规划。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如何把教学设备“武装到牙齿”,而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技术应用到极致”,帮助和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所能触及的现代技术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将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不能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充斥整个课堂,这样既疲劳了学生的眼睛,又忘了师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信息技术要用到恰到好处,才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用在激趣引入之初,用在重点解读之处,用在难点突破之际,用在情感升华之时。不能只是教师单边用,也要让学生互动。教师、家长害怕学生“上网”,谈网色变,这其实是自绝时代,自欺欺人,我们阻止得了吗?大禹治水,“疏”才消除了水患。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信息技术,让学生动起来,敢动、想动、会动、多动。学会云课堂、微课应用,更好的理解学科课程。我们要努力实现“人人通”,让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了信息技术变得更富有现代气息。六是课堂评价由单一效率转向综合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为前提的,现代课堂跨时空、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无法再用“效率”来衡量,超越知识的时代也不需要追求“单位时间内的知识积累”,评价课堂教学的支点必然由“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益”,不再强调知识点的积累速度,而是重视知识与能力系统的自我建构,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2016年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了一堂好课的“六性”标准: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反思性、评价性,这个观点没有变。好课没有唯一标准,也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个性化是好课最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其次是教师的个性化,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有鼓励平庸之嫌,创新最初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的。今天,在洋思、杜郎口之后,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故意标新立异,我们要练就火眼金星。叶澜曾经提醒,要警惕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僵化的形式主义的模仿:“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知,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好课的标准应该坚持开放、多元的态度,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二、把握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重振行装,朝向随县教育高质量品质发展笃定前行大家都知道,今年7月29日是我们随县建县十周年,十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时间节点。就在今年7月29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会议。对于随县教育人来说,这是巧合,这是机遇,我们把握好了这个机遇,必将开启随县基础教育品质发展的新征程。今年7月29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自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我清楚的记得,2001年,那时我正离开教育。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又是什么呢。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去年9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关于基础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我们作为县级及以下的基础
本文标题:在2019年暑假全县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