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1实验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一)洛阳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一、区域名称及概况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洛阳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华中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黄河沿岸中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是一座无愧于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洛阳也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二、行政区划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伊滨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阳下辖经济功能区:伊滨区、洛阳新区(正厅级)、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立享有管辖权)、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市行政区划图三、产业结构:1、洛阳市产业结构现状纵观洛阳市的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结合表1分析,可以看出洛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在这10多年的时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性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为工业经济壮大,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从三次产业经济贡献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比率来看。洛阳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重的结构偏差。2产业年份经济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第五产业第六产业20004.463.132.51.735.762.6200310.168.121.81.436.362.320048.76526.30.852.346.920050.852.346.91.752.146.120064.873.721.52.954.14320073.272.424.42.661.236.220083.267.8294.660.435表1洛阳产业结构的演进情况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城市运行过程中资本浪费是否严重.资本利用是否充分,是产业结构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资本利用率表明了城市对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近几年洛阳市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实际上洛阳市的资金利用效率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利用率逐年降低。这说明洛阳市实际掌握资本的能力较弱,资本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图1洛阳市资本利用率变化趋势2洛阳市产业结构分析2.1洛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2.1.1支柱行业发展空间狭窄。洛阳市目前最大的支柱行业是工业.有些企业在河南省是大规模企业,但从全国范围看,规模优势则不是很明显。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受周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的上升空间必将受到限制。2.1.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比重仍偏低,投入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9年l一5月。洛阳市完成城镇投资243.3亿元,增长34.O%,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倍,第二产业增长58.2%.第三产业仅仅增长1.9%。第二三产业比重距离城市现代化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成为3洛阳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1.3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2009年l一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4.7%,高出全市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但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6%。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科研投入不足。总体规模仍然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比较弱。2.1.4主要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支撑点不够强。主要表现在少数几家甚至是个别企业支撑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如果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问题.那势必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2009年l一5月.洛阳市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7.35亿元,其中有12户重点企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5户重点企业增速在10%以下;仅有4户重点企业出现负增长。则造成重点工业企业增长13.7%(现价,下同),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9.5个百分点。四、区域空间结构洛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整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点轴模式”向“区域网络模式”转变的过程。具体可划分为:1、农业经济时代的棋盘模式结构稳定期2、工业化初期的点轴模式突变期3、工业化初期的点轴结构拓展期4、工业化中期的点轴结构腾飞期5工业化中后期的网络结构发展期城市空间结构1.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红山、涧西、高新、洛龙、伊南五处产业区沿交通走廊环绕城市西南外围布局,生活区围绕在伊洛河和隋唐城遗址生态绿核周围,形成由内向外“绿心-生活-生产-绿环”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2.分片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结构各片区、组团的功能结构相对完整,组团与片区之间通过快速交通走廊连接;规划“一主两副”的复合型城市中心;以线性、枝状绿地为主的网络化绿地系统。3.“五区一团”的城市分区结构“五区”由洛河北岸的涧东分区、道北分区、涧西-高新分区和洛南分区、伊南分区组成;“一团”为黄河沿岸的吉利组团。黄河与邙山位于“一团”与“五区”之间,布置大范围生态隔离区。五个分区之间由河流水系与基础设施走廊分隔,形成分区间隔离带。分区规划建设指引:根据“五区一团”的中心城区分区结构和各区片特点,分别提出规划对策及建设控制要求,指导下一步城市分区规划。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工程地质评价、地形地貌、遗址保护、地下水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对城区用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管制范围为规划区范围。居住用地与住房发展规划重点:整合居住用地布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涧西新中心的建设带动涧西居住用地改造和发展;综合治理老城、瀍河居住环境;加强洛南分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统筹安排城市外围村庄用地规划。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市级公共设施体系,注重区级和社区级设施的配置,与城市发展结构相协调,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多级化、多中心发展。工业用地布局: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七个工业区,除瀍东工业区主要沿城市西南外环呈“L”型布置,北部为吉利工业区。规划专用货运通道联系各工业组团。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总体思路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一心”——洛阳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三区”——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5洛阳市用地总体规划图城镇职能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强化重点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完善综合型城镇的职能,提升专业型城镇的产业结构,形成主业突出、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分为四级六类:一级城镇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即中心城区(含吉利)。二级城镇为县域中心城市,包括重点县域中心城市(偃师、孟津、栾川),和一般县域中心城市(新安、伊川、宜阳、汝阳、洛宁、嵩县)。三级城镇为具有跨镇域影响力的城镇,包括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的卫星镇以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第四级为影响力在本行政区范围的乡镇。市域空间管制:适建区包括城镇、集镇以及独立工矿点的规划建设用地及发展备用地;限建区包括矿产资源开采区、一般农田、裸岩及荒草地、有林地、生态廊道;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文保单位的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古墓葬区和大遗址保护区。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目标: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中心城市与其他各重点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协调城镇的关系,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强化区内的联系,使本地区城镇发展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和经济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使该地区成为快速提升洛阳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职能的重点地域。6洛阳市道路系统规划六、市域公路网规划目标:中心城区与周边重要城镇之间的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与南部山区重要城镇之间的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1.发展目标构建区域与对外交通综合体系,保障城市区域职能的发挥。与郑州交通联系服务目标:机动车90分钟到达,城际客运45~60分钟到达。2.发展战略强化与郑州的交通联系,充分共享互用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交通可达性,巩固洛阳区域中心的地位;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加强与省内及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速联系。郑洛综合交通体系构建郑洛之间以城际轨道交通、快速通道为主体,其他公路为补充,机场协调共享的综合交通体系。1.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郑西客运专线、洛阳-郑州城际轨道线和既有陇海铁路承担。2.新建郑洛第二高速公路,形成由连霍高速、郑少洛高速、郑洛第二高速构成的郑洛高速通道。3.提级改造G310国道、S320、S314和S323为一级公路,形成郑洛之间的三条快速通道。4.洛阳机场是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机场,未来将是中原城镇群的第二机场;通过连霍高速、郑洛第二高速、郑少洛高速衔接洛阳与郑州机场。7(二)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合理性分析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开封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柱,郑汴一体化是加速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一、郑汴一体化含义及界定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发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在郑州新世纪大厦召开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规划中这样描述,“在中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72公里,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40公里,属于45分钟通勤圈,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目前发展的被动局面,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促进开封的发展。”郑汴一体化,就是将郑汴两市通过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搭建郑汴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带,实现生产要素与商品在两市之间无差别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两市共同繁荣与互补发展。郑汴一体化区域位于郑州与开封中心城区之间,主要是由郑州部分的中牟县和开封部分的汴西新区为主组成的约730km2的带状区域。其中,属郑州行政辖区530耐.开封辖区200km2。郑汴一体化属于都市圈一体化的范畴,是“狭义的一体化”,即郑汴“同城化”。未来的郑汴之间将形成方便快捷的、完善的、综合性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生产和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就像一个城市一样,共同构成一个城市圈。郑汴一体化范围8二、郑汴一体化的理论依据1、点——轴理论点——轴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和轴线理论,(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指大城市在其空间扩展过程中总是选择周围有利地点配置其工业企业,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0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