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构筑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
1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构筑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刘敏(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455000)【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现状,提出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要从自身出发,营造重视人文教育的环境,同时引导大学生从“树理想、讲诚信、懂沟通、善自省,能社交”的角度发展和提高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关键词】心理安全人文教育人文缺失高校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应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简单,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可能产生焦虑的情绪,而联想到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则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大学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而在这其中,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更是深层次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一、加强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实际上,大学生人文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只是我们的教育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走了一段弯路,相当一段时期内忽视了这个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有四项: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认识一两条自然或社会规律,学会一两门实用技术,而是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按照某种思想的模式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要让个体的人格得到较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文教育是真正构建人类灵魂的工程。作为教育主要责任者的学校,都应把人文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而大学教育更应特别注重人文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二、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一)从内因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可塑性”阶段,其外在形象、体貌特征等生理状态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如果这一需求无法得到满2足,就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从而对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阻碍。此外,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则是其心理及人格养成的重要前提,意志坚定的人往往人格独立,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自我认知能力的高低作为一个成熟人格的衡量标志,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和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多的双重作用下,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忙于数理化书本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自身道德思想的修养,在父母的宠爱下,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不懂得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生活和学习上也习惯了家长和老师的全权管理,不能形成独立的观点,因此往往心理脆弱、自私自利,一旦遇到挫折,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卑逃避,缺乏意志力和主见来应对各种困难。(二)从外因看,人文教育的缺失则是导致大学生无源可求、无依可靠的主要原因。以大学生自杀为例,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自杀原因无外乎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心理障碍、生理疾患、情感挫折、家庭变故、厌世情绪等等。然而,这些情况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青年人身上却较少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大学生自身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大学生在从高中的目标明确单一、高强度集中管理的环境中突然进入到无统一目标、开放式教学的环境中,由于缺乏过渡,本身存在着一个心理上的重大调整,而大学生正处于尚未成熟的“过渡期”,急需心理的疏导和指引,在传统大学的背景下,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弱化甚至是没有人文教育,大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和探索变得没有方向性和判断力,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各种迷茫和颓废的心理状态。《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曾对河北、北京、山东等四所不同层次高校的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高达90.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很少提到将来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读的书大部分也是考试用书、英语书、励志书、明星大腕人物传记等,有关国家命运和社会公德的书读得很少。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打开国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技、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国外一些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冲击;社会上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潮也沉渣泛起,侵蚀着人们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诚信缺乏、道德3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豪华奢侈、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黑幕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出现危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轻视。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八荣八耻,正是在呼唤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回归。(二)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已经有专家多次指出,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这种倾向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慎之又慎,所以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应试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评价学生更是看重考分。这种只重智力发展,不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直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功名,很少反省内心的道德修养,有些人爱心缺失,私欲膨胀,甚至道德品质堕落。如何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是全社会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三)教育腐败的影响这些年来,个别教师无师德,少数学校乱收费,一些地方教育腐败现象严重。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浮躁、造假之风日盛,假评语、假档案、假论文、假试卷,甚至假专家等等丑闻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四)网络的影响。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供海量信息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着微妙变化和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精神家园,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日益减少,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情人”、“杀手”等光怪陆离的情景充斥脑海,加剧了中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高校需创造一个重视人文教育的大环境1、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管理,使为人师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落到实处。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管理,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对个别违法乱纪没有师德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教师行列,还高校一片净土。4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国家要强大,必须重视科学,但科学与人文并不矛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绝不能截然分开。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反之,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3、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做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大学德育老师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行,在讲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深入浅出地运用在教育中,寓教于乐。应当多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比如,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学术研讨、演讲、影视评论,举行主题班会、辩论会,举办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和诗刊,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进了他们的心灵。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趋利避害,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二)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1、教育学生诚信。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教书育人”。大学生作为人格成熟的关键期,具备了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应当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人的存在,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学做真人”。做真人,即,诚信做人。在外部环境上,从端正学习态度、严肃考试纪律入手,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学业。同时从制度上规范学生行为,有效杜绝各种通过虚假手段获得利益的现象。营造一个公平环境,为学生诚信提供良好的氛围。2、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树立好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长远的理想则是促使学生发展自我,坚定意志的重要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在远大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实现远大理想,应当鼓励学生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使理想的实现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建立起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为大学期间的自我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坚实的动力。53、鼓励学生及时沟通。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渴望了解社会,充满好奇,期望探索各种未知的年纪。容易接受各种各样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容易被错误的观念的行为方式所误导。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也往往产生迷惑和误解,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大学生及时沟通,把自己的迷惑、不解表达出来,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4、要求学生注意自省。引导学生“慎独”则是培养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趋利化使人往往浮躁和缺乏独处的心情,这种风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人相比,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单单依靠教师教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自省”则是重中之重。鼓励学生利用独处的时间,或者是睡觉前的时间,适当的进行回忆和自我辨别能有效的把学到的各种观念和思维模式内化为自我,从而提高自身修养。5、激励学生学习社交技巧。大学生通常社会关系单一,加上心理上的不成熟,常常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进入集体生活后,每个学生各有特性和生活习惯,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畏惧心理,渴望友谊,却又害怕与人交往。因此,适当开展各种集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跟踪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好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育人才是培养健康合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6【参考文献】[1](美)Parson.人格心理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245.[2]陈桂生.教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8.[3]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204.[4]张旭东.现代心理学教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16.[5]董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消费导刊,2009,1:184-195.[6]张波勇,王利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初探[J].德育工作研究,2009,129(1):187-188.
本文标题: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构筑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2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