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1、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2、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1.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1、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和基础是科学家队伍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1)科学家(Scientist)一词出现于1840’s•科技统计上(与日常语言有别),科学家就是获得学士学位并仍然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19世纪下半叶以前,科学家人数不多。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数迅速增加;1896年世界职业科学家人数估计有5万。20世纪以来急剧增加,1970年世界科学家人数已达300万。(贝尔纳)•(2)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亦称科学家群体。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3)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公有主义(Communism)•是指科学知识和成果为全人类是共有;通过公有成果以获得知识的公开审查,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无私立性(Disinterestedness)•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被怀疑,此怀疑应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4)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层•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因为目标是增进知识。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位;又因为规范要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的成果。不可作为“私有财产”;科学家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同行的承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就成为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共同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由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了无形的等级体系。•主要是通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的。后者更为重要、更为基本。以成果的引证数和荣誉称号为标记。•这是一种特殊的权威机构,特点是建立在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和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4)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马太效应)•概念:“马太效应”揭示了存在于科学奖励制度(包括荣誉、人力与资源分配等方面)中的一种现象——优势积累效应。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1)具有积极的效应:它引导科学家继续努力,获得更大的成绩,以证明自身有更大的潜力和非凡的能力。•马太效应所强调的优势积累效应,在学术机构之间表现为:那些人才辈出的单位,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更容易集中优秀人才,更容易得到各种资源(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等),形成难以抗衡的巨大优势,成为超一流的学术机构。•(2)具有消极的效应:在科学奖励与报偿制度中涉及个人事业及荣誉分配的一种不大公正的效应。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有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科研机构等基本形态。•(1)学派•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2)无形学院•无形学院是在大规模的学术共同体中的存在着的,小规模的、由几百甚至几十人左右的优秀人员构成的,他们的交流更为经常,不但通过正式交流还有亲身接触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寄发论文的预印件。•无形学院的特点:•(1)无形学院本身是在科学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它的强大作用也是通过科学知识的交流和传播来实现的。•(2)学科际的无形学院是新学科的起点。•(3)无形学院代表着复杂的和易变的研究和交流的前沿。他们产生的知识在更大的共同体内检验。(3)学会•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1560年,那不勒斯自然秘密协会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1724年,俄国圣彼德学会1743年,美国增进有用知识哲学学会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184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1872年,法国科学协会(4)科研组织系统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组织形式上:–集中型科研组织系统。–分散性科研组织系统。•组织分工上:–国家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放研究,–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组织类型上:–科研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等等。(5)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2、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3、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制度层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制约作用)•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调控作用)•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刺激作用)•纳粹的优生学;•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三)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李约瑟难题的二段式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本文标题:四科学技术社会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5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