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第8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第8章2contents8.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8.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8.3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8.4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8.5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本章内容38.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三、特点二、概念四、类型七、工作程序八、基本内容六、目的意义五、原则一、背景4一、背景资料●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这次高潮伴随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物越界传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5●关注:由局地环境问题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层次规划和政策层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6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始于1970年代,早期采用“分析评价”的途径,将区域开发活动作为一个项目来评价。●19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土地开发活动及大规模工业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上沿用了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在评价方法上,日本采用了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日本称之为“计划评价”。7●1981年美国制定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用于指导都市地区的城市开发或旧城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出区域评价可在政策、规划或区域规划层次进行。●同时采用“规划管理”途径对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开发规划中。8●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区域环境评价的范围、目的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包括分析区域环境状况与趋势、确定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分析政策方案三段式的概念框架。9国内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主要围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总量控制技术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评价思路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管理”功能。10●在1994年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2002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等起来。●2003年发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11二、概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针对该区域内所有开发建设行为。●不仅要找出影响程度,而且要找出影响规律。●评价重点●论证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时序●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协调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化。●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提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缩短评价周期、节省评价费用。14区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单一的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具有单一性区域内所有或主要的开发行为和开发项目,具有广泛性评价范围地域小、空间小、尺度小,属局部性地域广、空间大、尺度长,属区域性评价方法预测项目少,采用通用预测方法,具有简单性预测内容多,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具有多样性评价水平甲、乙级单位均可承担,实用性较强要求必须甲级单位承担,学术性较强评价精度对评价精度要求高,强调准确性评价精度适当放宽,强调综合性评价介入时间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有同步性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有超前性污染控制方式强调项目环保防治对策强调总量控制15三、特点p212●1.广泛性和复杂性●2.战略性●3.不确定性●4.评价时间的超前性●5.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6.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6四、类型●流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新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旧区改建环境影响评价17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实用性五、原则同一性可持续性18六、目的意义●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确定之前,其对象是区域内所有的拟开发建设行为,目的是通过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19意义●1.宏观论证区域开发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2.为区域开发合理布局,筛选入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3.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为入区项目提供审批依据和开展单项工程环评的基础,使单项工程环评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缩短单项工程工作周期。20七、工作程序收集相关规划、环保政策、法规等有关资料开发区发展规划初步分析现场踏勘、初步环境现状调查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现场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方案分析污染源分析规划合理性分析论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21八、基本内容●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228.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和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23对象和内容●对象: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二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24三类污染承受能力类自然资源供给类社会条件支持类Sub01Department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绿化状况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25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对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方法措施。268.3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这里是指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环境容量与区域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布局、污染物理化性质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它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27●环境容量的类型●环境单元容量●环境要素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28水环境容量的估算估算范围确定污染因子确定受纳水体水质标准受纳水体水质现状水体动力特性研究水质模型理论确定混合区考虑排污叠加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分析污染物排放与受纳水体水质输入响应关系环境容量估算水环境容量估算过程29污染物总量控制●概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计算或核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30分类(1)指令性总量控制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主要工作是在总指标范围内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对比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2)容量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区域排污总量,即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污染物最大排放量。31总量控制分析程序全省、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区域基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规划年主要污染物总量预测规划年主要污染物指令性指标制定区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指令性目标可达性及合理分担分析控制方案经济技术分析主要污染物预测总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32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九五”期间“十五”期间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3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NOx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十二五”期间“十一五”期间34●2.总量合理分配分析●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4.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358.4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下,系统而全面地对土地使用适宜性及环境影响进行精细的分析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可能完全定量地把所有环境变量都结合在决策模型中,而只能按优劣序列排队,采取非参数的统计学方法或多目标半定性分析技术,求得最优解,以作为决策依据。●目前具体的方法有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等,这些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36分析过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敏感地划分土地使用类型环境潜能分析环境限制分析环境潜能图环境限制图土地适宜性分析图综合分析叠加叠加叠加37环境敏感地的划设●环境敏感地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应。类别分项类别分项生态敏感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资源生态敏感地林业生产地自然保护区渔业生产地生态科研基地优良农田文化景观敏感地特殊景观地区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地区矿产区历史文化地区能源生产地自然灾害敏感地洪涝地区地质灾害地区38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分析是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别、需求以及环境潜能的关系,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条件。●针对已确定的土地使用类型,可建立两个关联矩阵:一是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需求的关联矩阵;二是土地使用需求与环境潜能的关联矩阵。通过这两个关联矩阵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潜能的关联性,从而进行发展潜力分析。环境潜能土地使用类型地形坡度坡地稳定度土壤排水性水文地势潜在土壤流失地貌特征植被分布自来水供给污水收集处理交通可及性距中心远近土地使用状况住宅社区▲▲▲△▲▲▲▲△▲工业区▲▲▲△▲▲▲▲大型游乐区△▲△▲▲▲△▲▲金融商贸区▲▲▲△▲▲▲▲▲▲注:▲为相关;△为次相关。39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制是指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不当的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分析发展限制,就是通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行为以及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环境特征对不同土地使用的限制。●为此针对土地使用类型、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敏感性四者之间建立了三个关联矩阵环境敏感项目土地使用类型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敏感区洪水平原优良农田文化景观敏感区地下水补给区噪声敏感区住宅社区▲▲▲△▲▲工业区▲▲▲▲▲△△大型游乐区▲△△▲△金融商贸区▲▲▲▲△▲40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根据对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的分析,可分别将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分级,例如,可将环境限制分为三级:环境限制大、环境限制中、环境限制小。●若将两者分为三级,然后进行叠加,从而可将上述假设条件下的土地使用适宜性划分为四级。环境限制中Ⅰ表示限制最小,环境潜能中Ⅰ表示潜能最大,适宜性分析中Ⅰ表示适宜性最好。环境潜能适宜性分析ⅠⅡⅢⅠⅠⅡⅢⅡⅡⅢⅣ发展限制ⅢⅢⅣⅣ41综合分析●针对前述各种土地利用适宜性图作综合分析,以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42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对土地特定用途的适宜性评价,目前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还不成熟●选择生态因子●单因子分级评分●生态适宜度分析●综合适宜度分级43选择生态因子●当土地和用途确定以后,选择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描述(影响)该种用途的生态因子,通过多种生态因子的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基本原则:所选的指标必须是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44单因子分级评分●单因
本文标题:第8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6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