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 网络背景下对中小学德育的反思
网络背景下对中小学德育的反思张婧譞(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网络的双刃剑是造福于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我们的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它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必要工具,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信息网络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部门、企业、个人的知识成果连接起来,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德育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有着远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条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控制权,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主体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教育也该如此。但网络并非仅是纯净、健康的推进器,带给人类福音,其虚拟世界里,某些信息及其主体的不纯动机和行为,会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涉世尚浅、可塑性特强的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诱使这些学生陷人不可自拔的罪恶泥潭,从而显出教育的无力,失去其原本的目的意义。网络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给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一)学生上网成瘾这是最显著的的一个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玩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中小学生具有不成熟、喜好新奇、追求刺激等心理特征,所以上网可谓是他们最合口味、最感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据2000年初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占21%。据一项对中小学生上网时间频率的调查,中学生在课余和节休假日都上网的占71%,小学生占85%。他们上网的内容更是令人担优。据另一项调查显示,34.6%承认浏览过色情,经常浏览的占4.9%,其中好多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成了“电子海洛因”吸食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他们中90%以上是因为缺少外界有力的约束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项对中小学生上校园网的调查情况是:有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对政治时事、国家大事关心甚少。中小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学习成绩下降、伤及眼睛,引起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生理疾病,严重者过分借助互联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极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二)网络犯罪一些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恶意程序,散播虚假消息,窃取别人隐私,建立黄色网站等,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尤其是对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毒害。而许多网络游戏中的血腥暴力场面,使长期沉迷于其间的青少年,慢慢地变得习惯了暴力,会觉得通过伤害别人达到目的是合理的。而网络世界实施暴力行为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结果会冲淡他们对实际生活中使用暴力后果的恐惧。一旦与他人发生争执、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首当其冲地选择使用暴力,逐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三)网络对传统道德、法律意识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盛行,以及人情间的冷漠,淡化法律观念。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全球性、无中心和互动性等特点,再加上没有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使很多青少年感觉到自己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必担心后果。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无约束的、所谓“真正”的“自由”。因此,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态下得到宣泄,这会给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四)网络对传统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的冲击传统的德育主要靠老师硬性的灌输道德知识,容易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目前,中小学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又具有德育答理经验的人才还不太多。(五)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的冲击纵观网络中传递的信息,英语占90%,法语占5%,汉语不足1%,这样西方国家就对信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西方敌对势力在网上无声无息的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在网络带给德育工作的极大挑战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德育,让德育主动涉足中小学生现代信息网络领域,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和长期影响作用,用德育的利器扬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使之成为社会和教育良性发展的有力推进器。二、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策略(一)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从封闭式的德育观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强网络德育意识才能强化对学生的政治方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闭的德育环境已不存在。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富有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而,建立一种“学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应当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明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还要树立整体性德育观。整体性德育观是指将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网络技术竞争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国校园德育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应成为学校德育传播的信息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德育网络体系的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接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此外还有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等一系列的内容也应成为新时期德育的内容。(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教师是德育的主力,要注意发现并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上网原则,科学利用网络,吸取人类“精华”,促进自我发展。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具有的危害性,运用自我控制能力去抵制侵害,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另外,要积极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健康、优秀的网站,引导家长恰当指导孩子的上网。(四)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除了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也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比如,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设置网上学校、网上图书馆等等;网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网络难题攻擂、在线答疑等。再如,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与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网络表达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的目的。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德”的讨论活动,或者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人其中活动。如“知法守法”、“毒品罪行”、“地球的危机”、“金钱与道德”、“早恋的苦果”、“时间隧道”等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使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得到解决。(五)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者的培养学校应着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具体地说,一个成功的德育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较强的心理素质,较高语言表达能力;2.相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4.缜密的逻缉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组织能力;5.虚心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6.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7.快速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能熟练地运用网络、驾驭网络;能熟练使用电子邮件、BBS、留言薄等现代交流方式和工具;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以进行信息集成;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检索等信息获取方法。此外,学校还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加强防护,对上网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可在服务器上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游戏的仿真性,如果将网络游戏的效果迁移到德育管理中,那就是仿真。尽管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的德育教育仍有重重困难,但我们必须看到,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面对生话全球化和网络化,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迅速融入信息时代,并借助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学校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德育中内容及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熏陶学生,用新鲜、有趣、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学校教育虽然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仅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教育力量,共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才能消除网络危害,发挥网络优势,使中小学生们真正成为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参考文献:[1]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00(6):20-22.[2]张谦.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现状诊断与创新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66-67.[3]张宋琳.德育要在中小学生现代信息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J].文教资料,2005(21):85-86.[4]刘键.浅谈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2(11):71-72.
本文标题:网络背景下对中小学德育的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0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