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动因分析
1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李景峰崔艳梅据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英文简称IDP)理论,各国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要经历五个发展变化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IDP第三阶段,即在初具规模的对外投资基础上,伴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辟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策略;中国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且发展迅速。这一过程中企业无疑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政府更多的是制定引导性政策,但政府可通过对企业“走出去”的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鼓励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以寻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主体,海外投资是实现利润的手段,而企业跨国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目前国际投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海默(StephanHymer)的垄断优势论、费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贝克莱(P.J.Buckley)和卡逊(M.Casson)的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小岛清(KiyoshiKojima)的边际产业扩张论。2他们都从某一侧面论述了海外投资的动机,但还不能完全揭示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如有些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全球战略角度来关注其对外投资的优势与动机,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需要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和地位。显然,照此论断,我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动机,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看,我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我国特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一)资源约束型目前我企业境外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进行资源开发,这也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境外投资。资源约束不仅体现在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发展上,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中国必须参与国际分工,尽可能地利用世界性资源。当前,为解决资源的瓶颈制约,我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最热衷的是石油、有色矿产及森工行业,这也体现了企业控制资源,即控制上游产业的一种战略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或通过在资源国购买油区块、新建矿山来控制原材料供应,或直接收购其他企业的股权来控制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虽然我国人3口众多,但从“资源”角度看,人力仍是一个稀缺资源,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开发。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2003年的联合发文中定义了四种类型的境外投资,其第三类就是在国外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在这方面,华为集团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丰富的电脑软件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市场扩张型企业境外投资是外部竞争的需要,这是国际众多跨国公司的竞争理念。很多公司把在国外直接投资当作先于竞争者进入国外市场的一种方式,因此当竞争对手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时,自己是不会等闲视之的,目前很多国际汽车知名生产厂家争先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也即是出于竞争需要,这与我企业在国外开展的并购类似。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通过其历史悠久的品牌与完善的销售网络,新联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戴尔和惠普公司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商。据统计,目前全球前十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占据着全球市场的60%到65%,投资银行机构摩根斯坦利发布的全球个人电脑生产商所占市场份额则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戴尔电脑占据全球市场18%的份额,惠普电脑占到16%,而IBM和联想合占8.7%;这对于与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整合后的联想而言是有利的。此外企业跨国发展的另一诱因是为了获取当地优势。一是为4了减少运输费用和服务费用,离客户越近,产品和服务越容易适应当地市场和顾客的偏好;二是为利用资源,如廉价的劳动力、低价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等。海尔集团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即出此考虑。(三)技术跃进型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我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是技术创新能力弱,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因此,我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就促使许多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通过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地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研发机构更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使我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将海外研发机构的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形成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量海外技术获取型投资主要集中在家电、IT等行业。仅以IT行业为例,有首信集团在美国5新泽西投资组建的Mobicom公司,作为海外研发机构,跟踪世界最新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华为集团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等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硅谷、美国达拉斯、瑞典、印度和俄罗斯成立了5家研究所;联想集团则已建成全球化研发网络,并在中国以至世界计算机行业确立了强者地位。(四)规避壁垒型对于一个向外扩张的企业而言,贸易壁垒是令人头疼的。虽然自由贸易是必然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目前,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都变得更加隐蔽,除关税外,还有WTO规则框架下所允许的诸如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检疫条件,进口配额,以及区域性贸易组织对外部非成员国的歧视政策等非关税壁垒,以上种种均使得我国产品的进入存在困难。因此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就成为最优选择。目前,我国电视机生产企业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使得很多企业萌生了在墨西哥建立组装生产基地,再通过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想法,因为墨西哥与美国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便于规避。还有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纺织品,由于很多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如配额限制,因此企业必须绕过这方面的限制,在当地设厂,通过出口半成品再加工以寻求解决。(五)内部化战略型内部化是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跨国公司投6资境外可以实现公司内部交易替代市场交易,具有多方面的功效:1.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避税境外投资可以将国际贸易变成公司内部的商品调拨,这必然减少交易费用,例如免去了市场拓展和合同洽谈这些中间环节。内部化为我企业合理避税和价格转移提供了依据,因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国不同,内部化的转移价格使母公司的账面上可以增加很多的利润,如降低高税率国家的价格、提高低税率国家的价格,从而减少了跨国公司的总税款负担,提高总体利润。2.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者,必须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产品上游和下游的不确定性,如铝厂投资铝矿公司是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的稳定,而铝厂投资装饰公司则是为解除对其产品需要的不确定性,力争今后市场风险降低到最小。内部化可以是直接投资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在国际上,很多的纵向并购都发生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密切相关的企业之间,而且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如原材料供应者和生产者,因为对彼此的生产状况较为熟悉,合并之后较易融合在一起。目前资源类开发项目中,有些是直接投资建立新的企业,直接拥有资源开采权,而有些是通过收购具有开采权的企业来间接拥有7资源开采权。3.确保自有知识产权安全内部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实现专利、专有技术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因为投资建立的企业,无论是绿地企业还是控股企业,都属于企业的子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企业为了不使自己的技术被竞争对手掌握,更倾向于自己为国外市场生产而不会通过许可证让另一公司使用该技术或品牌,也就使得企业不得不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专有技术的重要性会越发突出,同时WTO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使在海外建厂变得更加受到保护,这为我国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资本输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4.实现价格控制和利润转移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完全可以看成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运用。企业投资控制了资源,把进口完全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一种关联交易,使企业可以控制价格并实现利润的转移。例如,投资氧化铝开发,我企业与当地公司合资,企业有两个利润来源,一是合资公司收益分红,一是企业购买原材料,我国投资企业可以将合资公司生产出来的原材料价格做得较低,投资的利润率不一定很高,而是将利润转移到企业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生产的原材料上,从而实现企业较高的综合收益。(六)产品周期型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它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上,各国间贸易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海外投资方面,则呈现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各国之间的投资呈梯级开发的投资趋势,该理论也很好地揭示了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电视机行业的发展比较典型,最早日本投资中国生产电视机是因为我国技术落后,当时的CRT电视机已经到了标准化生产阶段,虽然在日本接近淘汰阶段,在我国却大有市场。而现在我国已经开始生产液晶和等离子体电视机,传统的CRT电视在我国几近淘汰,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保持着技术的领先并有一定市场。企业必然面临产品升级换代,需要为旧的生产线寻找出路,因此将这些生产线卖到国外,建立组装厂,可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七)政策推动型政策推动包括国内政策推动和国外政策吸引。从国内看,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在境外企业设立的审批、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税收优惠、境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自2002年10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9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对企业境外投资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包括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可由企业自主决定保留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允许境外投资使用多种外汇资金来源,自有外汇不足的,可以使用国内外汇贷款、政策性外汇贷款或者购汇解决;允许跨国公司通过财务公司运作、银行委托放款或通过直接放款等方式,在集团内部开展跨境资金运作;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可以直接使用国内总行对境外中资企业国内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贷款等。截至2004年底,外汇局共支持1152个项目在境外投资,中方投资总额51.19亿美元。从国外看,东道国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另一重要诱因。虽然WTO要求实行国民待遇,周边国家也很关注一国的优惠政策,但政府为增加就业和增加税收总可以找到吸引外资的手段。这包括税收减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土地和效用成本给予补贴等激励手段,同时也包括提供信息,给潜在的投资者以特殊的场所设立公司等,这无疑对外来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政府通过对企业境外投资动因的分析,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在未来我国内10部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知名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强劲实力。(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本文刊载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杂志2005年第5期)
本文标题: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动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0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