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一、问题的提出(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维护和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身体健康仅是当代“健康”概念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广大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但是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慢了一拍!据统计,农村小学中至少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中学或边远地区学校则更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究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因,以预防和化解辅导,力求主动权,心理困惑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通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等心理问题。据抽样调查发现,小学生中有34%有心理障碍,28.1%有异常心理,12.5%有心理缺陷。(二)、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从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出发,旨在探索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效的预防和矫治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发小学生的潜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二、研究内容(一)、实施的基本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特点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正因为不同个体在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根本宗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治疗,因此,他应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3、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又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4、民主、平等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了解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新生适应问题儿童在进小学前其主要活动是游戏,进小学后其主要活动为学习。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而学习却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意愿而改动。儿童进入小学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按时到校,遵守严格的学习时间和各种组织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随意说话和走动。同时还面临着教室、家长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有家庭作业的负担,考试成绩的压力,这些对他们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还要克服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陌生感和惧怕感,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之中。如果儿童不能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生不适应问题。如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有寞孤独感,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小学新生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入学引起的心理转折和适应。2、学习问题:(1)、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出现重大困难,以致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据研究学习困难问题在小学2—3年级为高峰,占5%--10%左右。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听、读、写、算等方面。如有的小学生把b当成d,或p当成q等;有的小学生有空间定向困难,不知道上下左右;还有的小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教师、同伴交流困难。但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由智力缺陷或缺乏教育机会所致,而是由于大脑无法自我约束,大脑功能方面的缺陷造成的。(2)、厌学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小学生的厌学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或家长的学习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发生旷课、逃学或缀学现象。3、行为问题(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儿童多栋综合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的,已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点的行为障碍。这类行为障碍在8—10岁的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并且影响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所以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关注。(2)、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个体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攻击性或对抗行为。在小学生当中比较常见的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品行问题滑道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和处理品行问题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两者许多方面能产生互补的作用。(3)、攻击性强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的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表明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4、情绪问题(1)焦虑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的学生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2)、冷漠、孤僻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34%的学生不会流眼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不能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的学生存在孤僻的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3)、交往情感封闭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29%的学生受了委屈独自生气,90%的学生心理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这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闭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排斥、怯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湛普中心校全体学生(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调查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两种形式。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个别访谈是由调查者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单独访谈的一种调查方式。如对典型差生地进行访谈,了解小学差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小学心理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如教师通过观察校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或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用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小学生的心理,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行为,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3、个案法。个案法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进行个案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各种情况外,还应与他们多接近,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研究者良好的形象,使被研究者充分信任研究者的帮助和关心,这样才能在个案研究中取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对个案的材料收集要尽量齐全和详细,只有这样,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使个案研究顺利进行。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咨询信箱,团体咨询和小组咨询以及心理热线电话等开展个别心理辅导。4、家校联系法。联系学生家庭,引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5、课外活动法。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从提高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成功者夏令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德育办2009年8月29日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1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