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其它综合 > 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第一章绪论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2、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刺激的三个基本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阈值(阈强度):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3、生殖4、适应性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内环境及其稳态(一)内环境:(细胞外液)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血浆4%、组织液16%)(二)稳态: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主)、体液调节(主)、自身调节、(一)神经调节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有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后天培养的)、非条件反射(天生固有的)。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快、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神经-体液调节:复合的调节方式。(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心肌、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局限。三种调节都属于控制系统二、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受控部分(效应器、靶细胞)。(一)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相反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排尿、血液凝固、分娩反射都是正反馈。(二)前馈控制系统:条件反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脂质双层膜(双层脂质膜)、蛋白质、细胞核(染色体)、内质网、线粒体、生产ATP、囊孢、蛋白质决定细胞的功能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是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细胞的共同特征。第一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入胞、细胞膜:脂质、蛋白质、极少数量的糖类物质。以液态的纸质双分子层为基架。细胞膜的功能通过膜蛋白实现。(表面蛋白、整合蛋白)特征:肽链。一、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物理现象,简单的扩散。通透性越大转运的量多。浓度差越大转运的量多。水分子跨膜转运,渗透压从低向渗透压高一侧转运。细胞膜有疏水性,转运速度慢。肾小管细胞有大量的水通道,具有高效的水通透性,所以对水的转运能力强。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的膜蛋白不同: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一)经载体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载体:葡萄糖转运体、氨基酸转运体特点:1.特异性、2.饱和现象(浓度差饱和)、3.竞争性抑制(一种物质增多,另一种减少,载体和结合点数量有关)。(二)经通道易化扩散: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亲水性孔道允许溶液中:钠Na+、钾K+、钙Ca+、氯Cl-跨膜扩散。钾出胞钠进胞。特点:1.转运速度快每秒108个离子,大于载体的转运效率、2.离子选择性、3.门控性化学门控性通道(乙酰胆碱)、电门控性通道、机械门控性通道(血管平滑肌)、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动力来自膜两侧浓度差,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顺电-化学梯度。三、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在电场内,带电离子会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按浓度大小走)(一)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消耗ATP1.钠泵2.钙泵3.氢离子泵细胞内外钠的浓度:十几倍钾的浓度:三十多倍钙的浓度:万分之一钠泵生理学意义:1.蛋白质合成所需、2.维持渗透压容积相对稳定、3.电活动的前提条件、4.完成其它物质的转运(二)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1.同向转运(与钠协同)、2.逆向转运一个细胞一般:高钾、低钠、低钙、四、出胞和入胞(一)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二)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一.G蛋白耦联受体(第二信使cAMP)二、离子通道受体(与化学物质结合)三、酶耦联受体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正负不是指值,只是表示正负极,也就是电场的方向。骨骼肌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神经纤维约为-70~-90mV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两极分化)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细胞内负值的增大。除极:静息电位的减小,细胞内负值的减小。复极:细胞膜除极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离子跨膜转运的因素: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大,只有钾通道。钾平衡点位:细胞内的钾跑到细胞外,这时出来的钾带正电荷,引发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场,使自身出细胞变慢。二、动作电位:细胞受到一个有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锋电位:迅速除极的升支和迅速复极的降支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后电位:锋电位持续约1ms后出现的膜电位低幅缓慢的波动。去极化,最高+20mV发生时间为5ms。特点:1.产生是全或无不到是无,有是全。0-1。不会因刺激增大而增大。2.传导是不衰减的不会因为传导的距离,增大而减小。不会变。3.连续刺激不融合不能重合,呈一个个分离的动作电位。(三)1、阈电位:负电位减小(除极,去极)到一个临界值时,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的临界值。2、局部兴奋:单个阈下刺激不能触发动作电位,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电位波动小,只限于局部。特点:(1).幅度大小呈“等级”性:随阈下刺激的增强而增大,没有“全或无”。(2)传导呈衰减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最后消失。与动作电位相反。(3)反应可以总和:总和的结果可能使膜除极达到阈电位,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细胞在发生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给于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它再次兴奋。0阈值无限大,兴奋性为零。由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失活引起。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从无到有逐渐向正常恢复,只有受到阈上刺激后才可恢复兴奋性。超常期:出现兴奋性的轻度增高。低常期:出现兴奋性的轻度减低。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肉: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接受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一)囊泡又称突触小泡,含有一万个乙酰胆碱分子。N乙酰胆碱受体,是化学门控通道。(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导的过程:接头前膜发生除极;接头前膜上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钙顺电-化学梯度进入轴突末梢,使钙浓度升高;升高的钙开启出胞过程,使突触小泡想接头前膜移动,发生融合、破裂,将ACh释放进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结合,通道开放,出现钠内流钾外流,但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除极。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引起肌膜除极达到阈电位,使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大量开放,暴发动作电位。(三)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导:电-化学-电过程,神经递质ACh从接头前膜释放属于出胞过程。由钙内流出发触发,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去作用,使终板电位非常短暂。特点:1.单向传导只能由接头前膜向接头后膜传导,不能反传。2.时间延搁扩散耗时较长3.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离子成分、pH、药物等容易影响神经肌接头传导。肌细胞的兴奋不能直接引起收缩,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耦联过程。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一)骨骼肌细胞的肌管系统:横管、纵管(肌浆网)三联管是实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连的重要结构。钙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因子。(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肌纤维的缩短,不是由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横桥:粗肌丝内,肌球蛋白分子的杆部都朝向M线,呈束状排列,头部规律的分布在粗肌丝表面。横桥与细肌丝上的位点结合,向M线方向摆动,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四、骨骼肌的收缩效能及其影响因素(一)骨骼肌的收缩效能:1.等长收缩、2.等张收缩、1、等长收缩: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二)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1.前负荷、2.后负荷3.肌肉收缩能力、4.收缩总和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前在前负荷作用下所处的长度。肌肉的收缩有最适初长度。2、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过小,虽然肌肉的缩短速度可以很快,但是他的张力会同时下降;反之后负荷过大,肌张力增加时,肌肉缩短速度会减慢。3、肌肉收缩能力:与前后负荷无关的肌肉内在的收缩特性。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速度都会提高,使肌肉做工效率增加。4、收缩总和(1)运动单位总和:运动单位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改变参与运动的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改变肌肉的收缩强度。(2)强直收缩第三章血液血液的功能:1.运输、(主)2.防御和保护、(主)3.调节功能(体温、酸碱平衡)(次)一、血液的组成:红细胞(40%~50%)、血浆(50%~60%)、白细胞,血小板(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二、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8%,每千克体重70~80ml。循环血量:心血管内流动的血量。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脾、肺以及静脉等储血库中。少量失血: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血管充盈度,变化不明显。中等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20%。机体难以待偿,出现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口渴、乏力、眩晕甚至晕倒。严重失血:达到全身血量30%以上。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动脉血中红细胞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现红色。静脉血中红细胞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二)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1.050~1.060、血浆比重:1.025~1.030、(三)粘滞性:全血的粘滞性为水的4~5倍。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四)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1、压力单位:mmHg浓度单位:mOsm2、血浆渗透压:正常人血浆渗透压300mOsm/L,5790mmHg。①血浆晶体渗透压:99.6%。②血浆胶体渗透压:0.4%不超过1.5mOsm/L,25mmHg。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维持血细胞内水分的平衡以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五)酸碱度:正常人血浆呈弱碱性,pH7.35~7.45。血液的酸碱平衡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缓冲作用维持酸碱平衡。第二节血细胞18岁左右,只有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长骨近端骨垢处有造血骨髓。造血组织总量能够满足正常需要。一、红细胞1、红细胞形态:中央较薄,周围较厚,无核。2、细胞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3、红细胞的功能:运送氧气、二氧化碳、(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在全身循环运行时,要经过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2.悬浮稳定性能相当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血沉:(红细胞沉降率)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
本文标题: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