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宁乡二中刘晖一、调查高中学生各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课堂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的行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目的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的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突出问题有:1、说谎高中学生说谎中比较普遍的是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有的同学课外疯打闹被老师发现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的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2、纪律观念淡薄(1)损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上面写出的内容大都是消极颓废、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语言垃圾。这不但破坏了公物,也污染了我们学生的视觉及心灵。(2)个别同学在教学楼道甚至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互相打闹,破坏了教学环境应有的宁静与和谐。(3)做操排队时嬉笑打闹(4)打饭不排队,拥挤。3、言行不得体,讲脏话课间休息时,同学间的谈话经常是脏话连篇,特别是男同学,而且他们说脏话很自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一些同学当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4、校园暴力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不是请老师解决,而是拉帮结派,恐吓威胁对方并大打出手;或让自己的亲戚如表哥、表姐帮忙打架;或打电话通知父母来学校对对方大打出手。(三)家庭与社会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据调查:看见老人小孩摔倒去扶的占40%经常对父母发脾气的占30%,从没向父母发脾气的只占12%在同学之间是否议论感激老师教育之恩的一项调查中,表示从不议论的占56.83%在细节方面,染发的占5%,经常丢垃圾的占41%,上课迟到的占30.7%,看见老师不问声好的占83.6%,每天都收看新闻或关心国家大事的占19.8%,乱花钱买名牌高档产品的占49%,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占20%,很少惹父母生气并能为父母分忧解难的占10%,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的占16.7%等等。可以看到摆在面前的这一组组数据是令人惊叹的!二、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一)课堂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1、教师方面(1)教学中的不良影响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断时续,常看备课本,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程序机械,缺乏灵活多变,教学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2)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教师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做人的教育。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撒手不管,对不良的行为不制止不批评,对良好的行为不彰明不表扬,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的蔓延。(3)要求标准低对课堂纪律要求过严或过宽都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如果要求过严,会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而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一概不管。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则会导致学生放纵,无视规章制度。2、学生方面(1)传统考试评价机制的限制使学生只重视成绩,忽视其他方面。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了,对纪律、品德等方面满不在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学习知识,对课堂纪律却置若罔闻。(2)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足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如:敲打作响,随便说话,胡写乱涂等。大部分注意涣散的行为,由厌烦而产生。(3)缺乏自信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积极进取,上课时不集中精神听讲,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二)课外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1、父母自身素质较差,家风不正学校有10%的学生来自外地,有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不少家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这往往是孩子形成不良品行的温床和染缸,家风不正还表现在对孩子不良行为的默许,支持,甚至唆使孩子犯错误,促使孩子不良品质进一步发展。2、学校教育的缺失(1)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顽症。。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的人生。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的脚踏板。(2)其次当今学校教育注重“说教”,很少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问题,正是这样,我们成年后,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社会实际,而来自学校教育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显然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学校对学生做了大部分的无用功。3、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诱发也是造成当代高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1)自卑心理来源有二,一是成长环境的不利,如父母离异,单亲,父母无知、粗暴,家庭贫困等,二是对自身条件不满,如残疾,智力水平低,体弱多病等,自卑感往往伴随着羞耻感。(2)逆反心理如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和师长时时谴责、惩罚他们,时时压制他们,使学生遭受屈辱和挫折。正当、合理的要求亦得不到满足,则未成年人会本能地产生愤恨、仇视,反叛的心理,抗拒长辈,抗拒社会群体。(3)模仿心理受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从众心理等驱使,使道德观还不成熟的学生对什么都想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实践”一下,从而可能对某些不良行为也盲目模仿,进而成为一种难于摆脱的恶习。(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对比自己优越的人和事的一种不满。(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1、家庭教育方面(1)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回家家长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次考了多少分?”,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让孩子参加课外阅读,不准参加文体活动,不让参加家务劳动,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2)教育方法单一,重言教,轻身教一是发现孩子有不规行为,即打骂齐下,信奉“棒头出孝子”。二是溺爱孩子,给钱给物,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称王成霸的恶习。三是放任不管,推向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父母子女增多,这些少年受到继父母冷落与歧视,个别的会被遗弃,使他们游荡街头,无家可归,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可能走向歧途。2、社会的不良影响(1)农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的赌博、以权谋私、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加上青少年业余生活的贫乏、某些政策的消极影响等也易给他们的行为造成偏差。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不断干扰,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良好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2)上网成瘾绝大多数中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聊天、交友,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3)学生的不良交往行为偏差学生之所以其行为恶性发展,与其不良交往息息相关,与其不良的校外生活密切相关。他们交往面越广,交往伙伴越复杂,交往伙伴的品质越坏,交往活动就越频繁,行为偏差乃至堕入犯罪泥坑也越迅速,陷入程度也越深。(4)留守儿童问题极为突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孩子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家长很少与学校沟通,这就造成他们在品行上、人格上、情感上以及人际交往上极大的缺陷。往往表现为性格孤僻、偏执、任性;情感冷漠、妒嫉心强,好计较个人得失,且有攻击性强的倾向;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这些都给他们身心发展带来令人堪忧的负面影响三、制定和研究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方法(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1、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有序地组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增强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3、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A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B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C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D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其次,确定教学的目标:对A类和B类学生,应注意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加强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C类学生,要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D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其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1.消除心理障碍首先,要消除不良行为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不良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害”自己,误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以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老师发现和抓住品德上的“闪光点”,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缺点。2.培养自尊意识。当学生有品德不良表现时,要注意不要以损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个人自尊心的缺乏是由于过多受到指责与惩罚所造成的。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使其在人格上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可以消除疑惧,融洽感情,防止对立情绪。3.增强意志锻炼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一定的考验方式,使学生得到
本文标题: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