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论高校音乐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1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如何运用元认知的理论来实施对于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关键词]:艺术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元认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加强美育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最重要课程。而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做好教育规划,发展普通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体系,做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尤其是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工作。一、艺术教育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及思考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教授所讲的:“大学应该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创造性火花恢复生机。因为创造性火花是各级教育之间的纽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应该毫不拖延地完成的一项使命。”1、非智力因素对于创新意识形成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形成取决于两大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对创新人才的作用人们信之弥深。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智力因素,其中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教育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它可以促进思维方式由纯科学主义的收敛式变为多元化,显著提高具有创造功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然而,现代创造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锻炼以及成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决定作用。创新人才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如:创新注意、创新兴趣、创新动机、创新热情、创新意志、创新品格等。有学者就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关系问题,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恒心、韧劲,甚至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底。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知识的欲望,具有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肯努力,不甘虚度一生。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其创造发明活动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异是很小的,在所有人中,智商特高的人仅占3%,智商特低的人也仅占3%,中等智商的人约占94%。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差别不大。能否成为创新人才不仅取决于广博精深的知识,更取决于是否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否对真理具有强烈的追求,是否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科学家,除了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的智力还是中等水平)以外,还由于他们有着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法2国化学家、细菌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说:“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一天。”[1]这就是人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的表现。2、艺术教育对于创新意识形成的具体表现及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2]笔者就艺术教育对于创新意识形成的具体表现进行以下简要的分析:(1)创新注意: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并以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获得审美享受,同时锻炼和加强了注意心理,而无意注意经常是创造的直觉、灵感的闪现。创新注意是创造的不竭源泉,近年来,在元认知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元注意是对创新注意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在创新注意中显得非常重要,如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旋律、文字等感性形式通过有意、无意注意而被渐渐吸引,使鉴赏者沉醉其中,凝神观照,在感性直观中获得审美愉悦。(2)创新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新动机,从而掌握创新人才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的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3](3)创新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它直接影响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新动机在创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功能。对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整个心理活动尚处于目的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够完善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激发创新动机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着手。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激发创新动机还可以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入手。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由此可以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通过艺术教育要不断尝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引导学生,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他们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的形成。(4)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烙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时刻,就包括创新热情和审美愉悦,“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4]马斯烙指出这种“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容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5)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造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造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5]鲜明的、具体3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6)创新品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造性品格如:崇高的理想、求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广阔的视野、雄浑的胆魄和顽强的毅力。通过广泛的艺术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学习、锻炼有助于逐步形成这种品格。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实施对于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1、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艺术教育应该重视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各种有益观念。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6]可以使人超脱利害,发展个性,“提起创造精神”。[7]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建构、整合和关联为主要形态的学习过程中,为艺术思想的创新及其他的学术或实践的创新和优化心理定势奠定基础。当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形成共识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技术史和文学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思想火花产生的重要形式之一,往往是贮备在人的认知深层的早期经验(即内隐认知底蕴)在创新任务驱动下,以某种最为巧妙的整合方式对表面看来似乎无联系的各种事件或要素的重组,从而爆发出一种新的观念或思想。科技史和文艺史的这个经验,恰好符合孔子在教学思想上强调的举一反三的学习心理。多年来折磨我国亿万青少年的应试教育的悲剧,以及所谓“形而下--即唯技巧论”的艺术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它们根本没有顾及学习者认知中的这类具有重要价值的思维倾向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以触类旁通的优秀思维品质为主导目标而定的教学原则。从现代课程观和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并且必须突破,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深化了美国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强烈地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以他强调学习的结构、直觉思维及学习动机,其中以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曼哈顿式处理法最为突出。这一方法由罗纳德·B·托马斯制定而且原先曾得到美国联邦科研基金的资助,它以有声的试验和即兴演奏来作为讲授音乐知识技巧的一种方法。在1985年出版并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第57届年鉴所发表的《音乐教育基本概念》一文中,清楚地显示了人们强烈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学的逻辑依据。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运用元认知的理论来实施对于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具有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知识的控制及其实施的调节,是调节任何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即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也就是说,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其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8]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积极倡导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过运用元认知的理论来促进学生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为核心,以创4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这时的音乐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结果不应仅仅造就音乐的技能和知识积累,不应在音乐技能及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形成之间构成对立。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以及在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健康和积极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品格,这些应该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方向的根本目标。在强调艺术认知作为内隐认知底蕴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在获取艺术经验,对艺术认知经验给予信息加工的过程之中,对自身艺术经验的获得方式和认知处理策略的反思、批判、评价、监控和调整。艺术的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积累作为艺术和学术传承意义上的艺术经验过程中,以及在以后创造性地组合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对个别和具体的经验获得方式的概括,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经验的获得者和处理者。以艺术经验为对象的认知加工本身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具体对象的认知过程中经抽象而成的,具备普遍适用性并且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元认知知识,加上艺术的元认知体验作用,它们构成了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的素质结构成分,是人们在终身学习时代再生知识能力和进行创新劳动的根本的元认知能力。在音乐教育中有些教育理念是非常具有元认知性的,例如奥尔夫和柯达伊创建的两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就是回归人本的原本性(element)教育,它强调感性(感知、感觉、感情、感悟)的挖掘、培养。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他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流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它采用的方法是从儿童、原始民族所特有艺术方法和形式(综合的、即兴的、更接近人体的活动)中摄取灵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寻求感性与理性、身心平衡的发展为目的。如清华大学在2001年秋开始就开设了针对大学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即“综合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通过音乐艺术的原本性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感觉、创造、活动、协作及参与能力。[9]同时,奥尔夫教学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课程里,随着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认识,体会到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教育信息化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新时代的生命环境。奥尔夫教学法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把技术、文化、音乐、生命结合在一起,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十分简便易行的方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博士在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的《现代教
本文标题:论高校音乐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