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为中医药插上飞翔的翅膀2
1为中医药插上飞翔的翅膀——简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桂林市中医医院放射科赖斌梁云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连接中、西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是中医学望诊的微观化和升华,使中医学由宏观向微观深入,促进中医学科研、临床、教学趋向客观化、标准化、形象化。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内涵和中医文化成为中医传统文化中涵盖中国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推动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为中医学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抓住机遇、迎接21世纪作贡献。一概念: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来研究中医理论、经络、诊断、治疗及应用中医中药来研究如何提高影像技术质量,影像诊断水平和介入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影像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中医学在影像学中的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顺应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中医学发展而形成,并健康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从1989年全国成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后,有力地推动影像界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创办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二回顾历史,明确使命与责任。张锡纯等中医有识之士,主张中西汇通。张锡纯写了本很有影响力的书籍《医学衷中参西录》。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提出做好中、西医相互学习的若干指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必须努力发展提高。”1955年后卫生部建议各省、市、自治区自行规划举办西学中学习班,掀起了轰轰烈烈西学中热潮。已故著名放射学家汪绍训教授(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我国临床放射学先驱,奠基人和著名医学教育家),在1958年率先著文提出“中西合流,创造新的放射学”。他的思维与实践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萌芽与起点。西学中活动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及天津吴威中院士都是当年西学中培养出来的优秀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幼幼教授主持研究的《青蒿素治疗疟疾临床研究》获拉斯克医学奖;原卫生部陈竺部长主持研究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临床研究》获国际医学奖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西学中的广阔前景及大有作为2三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在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地位及价值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支撑学科,是推动中医学现代化研究最佳手段之一。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现代影像学(放射、超声及核医学等),实验室技术及电生理学等。而影像学技术是最常用是最常用,最有现实价值意义的,它可以帮助中医在疾病辩证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医从宏观诊断逐步向微观深入。影像诊断学是中医诊断的升华与延伸,使“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结果得到科学验证,撩开所谓中医“黑箱”神秘面纱。在中医诊断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用循证影像学为中医辩证“求证”。探索中医“证”与影像学“征象”关系及其规律性。使中医学主观臆测向直观,打开“黑箱”到蓝天白云,豁然开朗,利用影像科技穿越时空隧道与西医学同步,做到对疾病的形态学,生理功能学,组织细胞学,分子水平诊断观察中医治疗后病理变化,转归,揭示疾病病机本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必须拆除自身周围的“篱笆墙”,充分与现代科学技术交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克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思想,在继承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向国际化迈进,为世界医学作出贡献。四目前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的热点1、中医证型的研究。2、辩证论治的机理研究。3、应用影像学对中医药疗效研究。4、穴位解剖影像学研究。5、经络走向与实质的研究。6、其他。五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应用简介1、诊断2、介入治疗3、检查技术4、疗效观察5、其他诊断方面病例举例支气管肺炎[中医辩证分型]1、风寒闭肺型:发热、恶寒无汗、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树,属病初期阶段。2、风湿闭肺型:发热恶风,咳嗽气促,少汗,口渴痰多,咽红,苔薄黄,脉浮数。3、正虚邪恶型:病迁延,咳痰,咯痰不爽,低热,面色苍白,自汗,3盗汗,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中医证型与主要影像学表现相关性]黄华等学者通过300例中医证型与X线对照分析发现:1、风寒闭肺型:肺纹理增多,模糊。2、风湿闭肺型:斑片状实质浸润影,肺泡炎为主。3、正虚邪恶型:肺纹理强,边界模糊,小点状阴影,网状影,以肺间质改变为主。肺结核[中医辩证分型]1、肺阴亏损型2、阴虚火旺型3、气阴耗伤型4、阴阳两虚型[中医证型与主要影像学表现相关性]?敏等学者研究发现本病中医证型与X线征象之间有一定规律可循:1、肺阴亏损型:肺部病灶少,密度较淡,边缘模糊,浸润为主,发病时间短,年龄小,有或无症状。2、阴虚火旺型3、气阴耗伤型4、阴阳两虚型——耳穴贴压与脏腑功能变化的影像学观察游志红等学者利用B超观察王不留行贴压耳穴可引起不同程度胆囊收缩反应,结果正常人胆囊比胆囊炎、胆石症者收缩幅度明显。施荷玉等学者用B超观察慢性单体炎患者在经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5-7小时后,胆囊壁变薄、炎症减退。另外,体穴与耳穴在肾盂造影中应用。我和崔丽萍医师合作观察了几例效果满意。2001年在欧洲放射学年会开幕式上,我国的放射学老前辈卫生部北京医院86岁高龄的李果珍教授做了主题为“中国科研人员使用功能MRI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的演讲,她指出MRI与针灸学结合将揭开针灸治疗神秘的面纱。有助于提高针灸医师学术水平。以客观的数据和丰富的图像结果增进世人对针灸的认识和接受。如胆经的光明穴,刺激该穴MRI图像显示在大脑枕叶有兴奋灶。证明了光明穴——眼睛——大脑之间有密切关联。让我国古老而最有影响力的针刺治疗法焕发青春活力,为世界人民服务。她还向世界介绍了我国用放射成像方法客观反映了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做一辈子学问的老教授在晚年却把精力投在中医研究上,在世界的讲台上弘扬中医学。她给我们中国年轻医生一个什么重要启示?针灸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观察4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眩晕,影响学改变为椎动脉痉挛变窄,行颈华佗夹脊穴针刺治疗后,用彩色多谱勒观察发现治疗后椎动脉舒张,痉挛解除。用压耳穴(神门,皮质下),点按内关穴可减少和预防造影中碘剂过敏,减少碘剂毒副反应。笔者认为,针灸治疗疾病已经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其疗效得到WHO的肯定。影像学参与其疗效观察可避免盲目性,能及时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如有学者应用CT观察针灸治疗脑出血时发现,醒脑开窍针法可加速血肿吸收和水肿消退。总之,影像学在针灸学中应用现代科技与中医经络学的结合,为揭示经络学的实质作贡献。八、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学(一)中药在常规造影方法中应用(1)支气管造影(2)口服胆囊造影(3)胃B超(4)全消化道造影(二)中药在影像技术方面应用(1)腹平片照片前肠道准备(番泻叶)(2)小肠梗阻诊断和治疗{大黄承气汤等}。(3)用作胃肠造影剂(乌贼骨、白及;瓦楞子等)(三)中西医结合防治碘过敏反应(1)针刺(2)压耳穴(3)口服姜夏生脉饮等。总之,随着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深入拓展,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医学的生力军,东方医学最具魅力的瑰宝之一。参考文献:略。
本文标题:为中医药插上飞翔的翅膀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