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再论中医学是优质的全生态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实践
1再论中医学是优质的全生态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实践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英国王城大学教授马伯英一.缘起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我有幸考上了中医研究院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班,主修医学史。我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文革十年都是在基层做医生,我在临床实践中自学中医,治疗病人,得到良好疗效。作为一个西医教育出身的医生,对中医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甚至看不起中医。这在中国,尤其在外国,都是类似的,人们普遍将中医看得低西医一等。歧视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至今犹然。然而,我这个西医不同,因为我在临床实践中看得中医的好处,得到中医治疗的神奇疗效。我甚至那时就用针灸和中药治愈过急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等一些危重急症,我已经对中医深信不疑。热爱有加。但是我感到不解,为什么与西医迥然不同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能治好疾病。西医能从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等等讲清疗愈原理,中医却不能。在过往几十年、上百年的中西医论争中,中医一直被扣上“不科学”的帽子。科学不是最讲究从事实出发的吗?西医为什么不能认可或者容忍中医呢?我抱着想弄清中医为什么有效的想法,进入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课程的修习。从医学史、文献研究、哲学、方法论、现代实验等等角度思考中医。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就是“试论祖国医学基础奠定时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我的结论是:中医学属于“朴素系统论的方法论”范畴。(注1:《中华医史杂志》第12卷第4期,p196-199,1982)实际上,我在研究生期间和1981年毕业以后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中华医史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医学与哲学》等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讨论中医理论的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很快,中医朴素系统论的提法,得到了广泛认同。中西医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方法论体系的不同。朴素系统论宏观地将天地大自然与人体的病理生理功能规律对应起来,构成了一个大系统。而西医的原子论(还原论)方法深入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等,揭示了机体具体物质与功能的因果链关系,所以能够精准地“点对点”进行疾病治疗。各擅胜场。1985年我应李约瑟博士之邀到剑桥协助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的医学史分册。1988年年底,我从剑桥回到上海。我对中医理论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适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文汇出版社来约稿,于是我在1990年将新的结论写进了《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理论是一种生态医学的适应理论”;“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状况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并从而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注2: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p841.1994)二.何为生态医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医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提出了两个新概念:“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生态医学”。前者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Engel.GL)于1977年提出。后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提出。两者有共同之处,即认为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社会和人群。WHO给健康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新概念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并且认为是医学发展的新方向、新阶段,是健康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2生态医学,顾名思义是与人类生存状态有关的医学。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牟牟大者例如: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个人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环境等等与人体健康及医学的关系。目的是求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是经典的大生态医学。我认为,古代中医学的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实际上已经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心理环境生态模式融合为一体。1990年以后,WHO提出的生态医学,一方面仍旧与大生态例如气象学、物候学、环境学、水土保持、植被、沙漠、灾害、物种保护等等自然生态的研究保持良好互动,一方面提出几个重点研究范畴:环境污染流行病学;地方病研究;公害病研究;环境污染致癌、致畸、致突变、致免疫功能丧失等等。这是现代的生态医学,是在原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扩充。也有人提出:“生态医学从环境、自然、物种,细微到基因、细胞、医学交叉学科,从生产空间因素到个体组织量化去综合考虑,从内因到外因,从根据到条件尽最大可能的去佐证发现。”其研究对象定位于“以聚能、激活、安全、增效为立足点……寻试配伍天然生态物种以及近似人类长寿基因细胞……”这些研究是倾向于“微生态”了,目的是“取生态之灵,康疾患之身。”三.西方目前生态医学存在的缺陷在西方,以上大生态或者微生态的医学,理论上的意义比较大,而实质性的进展并不大。首先,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态医学仍然是分开各行其道的。它们没有被综合成一个体系。生了病就看医生,医生照旧按照生物医学模式给病人检查、诊断、治疗。而如果有心理因素,就让病人找心理医生解决,进行心理辅导;如果是社会因素,就请政府有关方面负责,配合社会救助系统帮助缓解;自然环境恶化,由环境部门各自分头去做,清除污染、植树造林、二氧化碳减排等等。这些与医生工作浑身不搭界。医生、医院怎么能管得了政府部门的事呢?医生也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但是,同样替代不了心理医生的工作。第二,西医学还是停留在还原论(reductionism)分解式的思维过程之中,没有综合、联系地形成新的理论。这种方法论是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方法论。此一方法论倡导将整体分解为部分,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人体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等逐级深入以后还原为整体的研究模式。此一模式从弗兰西斯培根开始,因此恩格斯称他为“实验科学的始祖”。在一些研究中也同样应用并行之有效,使现代医学很快发展。因此,就医学整体而论,也就分拆为各个不同的基础医学学科,各个不同的临床医学学科,而且都是有自身独特理论的,互相之间谁也不能代替,不能包揽。例如病原学的寄生虫学,不能代替微生物学;生理学不能代替生物化学;内科学不能代替外科学。等等。没有综合、共通的医学理论。这些无可非议。但是,生态医学是一个不同的科学范畴,其特点是整体性。这个整体性不可分拆。分拆了,就回到原来已有的水平,或者是“微生态”的研究而已。还原论的医学研究,将整体分割成部分,然后加和回去,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的本质,而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一加一大于二”。还原论方法不能认识“大于二”的那些本质。第三,西方医学家承认,就临床医学而论,本身并没有理论,属于经验医学范畴。疾病现象及其诊断治疗,都是由各自独立的另外学科予以解释,做理论上的支撑。所有的病因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物学、药理学等等,都是各自成为自己独立的学问的。疾病的症状、机理、诊断和治疗,是由这些基础医学理论加以说明,3医生才能进行治疗。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医需要各学科分头进行深入研究,用分析的方法找到根源和针对性治疗的方法,医生才能有用武之地,医学才能进步。如此以往,生态医学还是不能有长足发展。第四,理论基础的分散作用,一方面对于各科各自为战、取得疗效起到“瞄的准、打得着”的针对性治疗作用,单打一。但另一方面却失去协同、协调,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瞄不准、摸不着、打不到,西医临床医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当他们无法通过仪器、化验等等手段找到疾病准确诊断,或者有明确诊断却没有已经证明有效药物供给使用的时候,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于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不少疾病西医治不好,中医却能治好呢?这就需要看看中医生态理论的优势。四.中医生态学理论和临床的优势西方由于他们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漠视态度,不学习、不关心中国古老的中医,所以他们多半不知道,中医理论是全生态医学理论,并且可以在临床应用。所谓今日西医认识到的新概念,其实早已是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的基本要旨,而且它们已经互相结合在一起,成为全生态医学理论,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心理环境有机结合的全生态医学理论”,其在中国已经实践了近3000年。这是本人1990年代在拙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中率先最早发现并提出的。中国人都知道“天地人”三才,其实“天地”就是自然生态;“人”生活在群体之中,这个群体就是社会生态;而个体的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心理生态环境。“天地人”是一个全生态系统。而应用在医学上,《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天人相应”理论,“人与天地相参”。换句话说,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必须与天地大自然生态相适应,相一致。任何有一个相关方面出了问题,就会造成疾病;予以调节,就可以治疗疾病;保持全生态的平衡,可以预防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全生态医学观。如果中医学的生态医学观是单单就事论事讲自然生态,那与现代西医讲的生态,可能别无二致。但是,中医是将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心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将此三者整合在一起来看问题,只有中医做得到。比如:以病因而论,外因为“六淫”,是自然生态异常变化引起疾病;内因“七情”,是心理环境混乱造成疾病;以上两者之外的“不内外因”,实际上包括了社会生态因素所致的疾病。以病机而论,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规律和次序被以上病因所扰乱,身体产生不平衡现象,这就是病态。综合进行诊断、予以相应调整治疗,辨证论治,恢复机体平衡状态,中医师的临床就可以得心应手解决问题。而治疗方法,用取之于自然的中药,调理脏腑气血,是“以自然治疗自然”;用针灸,是让体内循环之“气”顺畅,“不通则痛”变成“通则不痛”;而推拿、食疗、气功等等无不是用自然疗愈的生态疗法而达到回复健康的目的。特别值得注意,以上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医对生态与健康、疾病的关系的认识,综合性的总结出规律性理论,应用于临床才能做到的。此一理论和规律,就是“气-阴阳-五行学说”。“气”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实体,但是它无所不在,运行身体内外。阴阳五行是“气”运行的规律表述。这些在《黄帝内经》有相当完善的阐述,而《伤寒杂病论》以还,中医师将之落实到了临床。这些理论是具有实用性价值的。任何一位中医师,如果不懂得这些理论,就不能看病。离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经络、气血等等理论,就不能看病;离开药物四气五味、处方君臣佐使、针灸补泻得气,就不能治病。而这些具体认识,都是源于全生态医学的理论体系。举一个例子。抑郁症在西医看来是心理性疾病,多半请心理医生劝导、纾解治疗。中医师则诊断为肝气阻滞,用针灸和逍遥丸治之而愈。实际上,在实验室是找不到气或气的4阻滞的物质依据的。而气的概念和性质,肝的属阴,肝气做属阳,肝脏在五行属木,在志为怒。它的功能和运行障碍,都是与气、阴阳、五行的规律相关的。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也是依据这些规律失去正常次序,或虚或实、在表在里,判断得来。都是这是综合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进行的调理。加味逍遥丸针对这样一个4D的“证”结构予以治疗,所以效如桴鼓。西医师则以缺少5-Ht而予以补充疗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医生耗尽心力,费了很多时间,有的病人好转,有的依然故我,没有改变。与中医疗效相比,差了一大截。类似例证比比皆是。临床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证明全生态医学理论是准确的、实用的。五.中医全生态医学理论的模式结构首先,看《易经》的“三才”模式结构。《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意思是天地人合而为一体。同时《系辞》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妨而易无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里讲到天文、地理、幽明、昼夜,是大自然生态;精气、死生、游魂、鬼神是生命存续过程;安土敦仁、道济天下、旁行不流、范围天地、周乎万物等等是社会生态;不忧、能爱、乐天知命则是心理环境。“仰观俯察”、“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类
本文标题:再论中医学是优质的全生态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