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疑难病从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论治新解
疑难病从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论治新解王海旗(宝鸡市扶风段家胃肠病专科医院宝鸡722206)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中医是一门临床医学,它对各种疾病的治疗都是从五诊(望、闻、问、切、化验)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对疑难病治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思想,因此,就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想。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我们得出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可作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一、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以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思想、“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脾胃学说、现代医学理论等为母体,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补充,使传统中医脾胃学说更加科学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为疑难病的治疗创造新的思路。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胃的升降功能为之中气,中气动即阴阳变。临床辨证施治“谨守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气健,阴阳调节有度,病无由生,“四维”不累;中气虚,阴阳调节不及,百病又生,“四维”必累;中气郁,清浊难分,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四维”大累。故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阴阳的辨别,察色按脉为其要。现代医学认为胃肠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称为“肠脑”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ENS)影响。因此,有人认为对于胃肠系统来讲,肠神经系统的作用要大于中枢神经系统。ENS通过分泌多种抑制性(为阴)或兴奋性(为阳)神经质来控制结肠收缩运动。肠胃神经递质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其功能复杂性,同一肠神经元内多种神经递质共存的提出表明肠神经的调控作用是相互制约的一个复杂网络。近来研究表明单胺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3、4受体(5-HT3R、5-HT4R)有助与进一步阐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中医脾胃功能与疾病产生的实质主要是肠道菌丛的改变和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LT)上皮层、胃肠黏膜损伤等为主要因素。肠道菌丛的改变对黏膜屏障功能有很大影响,可使肠菌抗原、促炎因子包括内毒素(ET)及肠菌产物更多的被摄取和增加黏膜通透性。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是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ad-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和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侵袭性细菌首先与上皮细胞结合,后内化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黏膜免疫系统存在促炎和抗炎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扰乱,就会发生肠胃炎。脾胃功能一旦虚弱,不仅可引发自体疾病产生同时还可累及其他脏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随,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就是说人体所有功能的始动源于脾土。如婴儿出生,先哭为要,脾开窍于口之故矣。(近代学者陆渊雷在《伤寒今释》中云:“脾者,古人指小肠吸收”)。脾土运化,升清降浊,化生气血功能正常,则肝木之气畅达。若肝木之气畅达,则阳气布化周身,阴血畅行其后,是为淳化之气血,可养周身百节,脏腑经络;若脾土功能虚弱或紊乱,则肝木之气郁达,气血运行不畅,周流周身四肢百节、脏腑经络的气血为浊化之气血,可使某些机体、脏体功能变生疾病。即人的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脾胃功能紊乱使胃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过多的摄取肠内细菌和内毒素(ET)引发一系列感染性和中毒性病理损伤。但在正常情况下脾胃功能强健,肠道黏膜对肠道内细菌和ET有强大的屏障作用,即使少量入血,也将被血液和肝脏的防御系统清除。但当脾胃功能大损,肠黏膜屏障严重破坏,摄取细菌大量繁殖,ET释放,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易位入血,免疫损伤,引起脓毒症和内毒素血症(ETM)造成组织器官损伤,ET还可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进一步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如果引起胃肠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有关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的其他内容详参2004年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医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命质量一文。二、现代中医脾胃学说临床运用原则理论体系变化造就了新的处方原则。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强调以脾胃为枢轴的整体阴阳平衡,治疗注重升清降浊,固护胃气,辨证强调脉象,舌象。经过笔者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创立“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双辨组方原则。清上: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清除上焦痰浊、痰瘀或浊气。畅中: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保持中焦无气滞、无气虚、无宿积。养下:就是依据村口三部脉象、舌象等,调养下焦阴气,阳气,阴阳气或气血。双辨组方:就是依据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的理论体系,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统证的思路,在原有辨证施治原则下,参照五脏调节处处不离脾胃的因素,“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处方原则,大便便秘、腹泻、便秘腹泻交替或正常、有无癌变等的分型方法,重新构建一个以脾胃为枢轴的基础处方,在此处方基础上依据互补互利无毒副作用的原则,根据不同病症加用国家一、二类等五类新药或特效单、验方或西药,使临床疗效愈加提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治标又治本。三、现代疾病用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解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的提出为中药学创造了一个统一方法论。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无论什么疾病都必须首先调整好胃肠功能,保护胃肠粘膜。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强盛,气血清淳,微循环细胞壁功能正常;反之,气血浊化,微循环障碍,久之必瘀,瘀久组织失活,细胞变异,毒素产生,治疗困难。因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从调节脾胃功能保护胃肠粘膜着手非常重要。如余月明等用健脾利湿、活血化浊中药延缓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用中药大黄清除肠腑蓄积保护胃肠粘膜,救治严重胃功能、胰腺功能、肝功能等衰竭。高健苑从脾虚论治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好。杨德华等研究痰瘀为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机理。气血浊化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的根源,健脾调肝,净化气血,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和危险因素。陈瑞等从脾论治取穴针刺可明显调整浊化之气血脂类代谢的紊乱。肠道去浊,保护胃肠粘膜增强脾胃功能可有效提高危重不能正常进食患者的存活率。基础方临床运用研究另文报道。
本文标题:疑难病从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论治新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