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 中国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
1中国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萌发辨析:易错点:新思想的内涵及内容。新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抛弃盲目排外思想,向外国学习(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代表人物是洪仁玕)。主要内容:魏源著《海国图志》、姚莹著《康輶纪行》、徐继畲著《瀛环志略》、洪仁玕著《资政新篇》等。《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康輶纪行》是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成的,书中尤其注意研究西藏的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瀛环志略》是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对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作用;《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了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易混点:新思想的产生及影响。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应运而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新思想的产生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产物,不要误认为是明末“西学东渐”发展的结果。新思想的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使爱国知识分子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并促使洋务运动的兴起。真题扫描:2007年重庆文综卷考查了林则徐开仿造西方战船的先河;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徐继畲;2010年四川文综卷考了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等。高考视角:出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以准确判断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会用相关材料组合成一定的主题,如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其内在的联系。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辨析:易混点: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概念认识不清,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不同点: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公有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从二者的联系看,《天朝田亩制度》想消灭封建剥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实际上默认了封建剥削;《资政新篇》虽然承认剥削,但它是要以资本主义剥削代替封建剥削,把社会推向前进。《资政新篇》所抛弃的,并非《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从结果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质的区别,《天朝田亩制度》是因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没有得以实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条件暂时不具备。真题扫描:2005年江苏历史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辽宁文理综合卷考了《资政新篇》;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了《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2008年北京文综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重庆文综卷主观题涉及《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2010年山东文综卷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等。2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客观题主要涉及对其内涵、外延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从顺应社会潮流的角度考查《资政新篇》。3.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辨析:关于中国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看,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关系上看,是从封建主义转入资本主义;从政治制度上看,是从封建君主专制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现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志着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标志着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创建三支海军,标志着军事近代化的起步;建立的新式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上与旧式教育有很大差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留学风气之先,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易错点:一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洋务运动与新思想,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等。新思想的倡导者提出学习西方,但没有付诸行动;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对新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只限于器物层次,不涉及制度、文化,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康梁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真题扫描:2005年江苏历史卷考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007年北京文综考了洋务派的“求富”主张;2008年重庆文综考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全国文综卷Ⅰ考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2009年北京文综卷考了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课程;2010年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考了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等。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可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教训;图文结合,要求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利用相关材料对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影响作出准确的分析。4.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辨析: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之物,主张用封建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镇压人民革命)。高考视角:命制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重在掌握其内涵,用材料反映观点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5.维新派与洋务派辨析: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目的不同,洋务派是巩固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内在联系: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早期维新派。真题扫描:2004年江苏历史卷考了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2005年广东历史卷考了洋务运动后期的企业,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命运;全国文综卷Ⅲ考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张。2006年江苏历史卷考了戊戌变法期间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况。2010年山东文综卷主观题考了谭嗣同《仁学》中的“民”与“君”的关系,与西方启蒙思想的相3似处,其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等。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客观题将以材料为载体,重在对观点的准确理解;主观题将注重图文结合,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6.维新派、立宪派与革命派辨析:维新派是指19世纪后期,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前期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后期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是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的意思。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革命,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政权的组织形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参与政权,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张謇等。维新派与立宪派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是指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立宪派与革命派,二者又表现出一致性,在清廷“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立宪派对清廷由失望转为愤怒,这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上趋于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在客观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了全国各地政权,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期间立宪派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两派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真题扫描:2009年福建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孙中山辞职的原因及对其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考了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歧,四川文综卷考了立宪派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希望;2010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考了陈天华的言论,浙江文综卷考了孙中山的言论,安徽文综卷考了辛亥革命时的一幅漫画,江苏历史卷主观题用开放的方式考了对辛亥革命的评论等。高考视角:是此知识高考的常考点,每年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着力点,2011年又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纪念年,应引起重视。试题可能用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影响及历史贡献;用材料反映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及内在联系;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相关问题。7.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辨析: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戊戌变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戊戌变法指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狭义上指“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指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的旨在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它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结束。这场变法运动从开始到失败的历程:维新思想(观点)→维新活动→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失败)。维新活动包含“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强学会和南学会)、开办学堂(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开设报馆(《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以及与顽固派论战等。注意:具有政党性质的是保国会,不是强学会。真题扫描: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考了对梁启超“科学万能说”的理解;北京文综卷主观题考了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的关系,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2009年天津文综卷考了胡适对梁启超的评价;浙江文综卷考了康有为对孔子的评论;福建文综卷主观题考了康有为的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其主张的实质及其局限等。高考视角: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其出现的可能性都比较大。4客观题重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在变法示意图中准确标出学会、学堂、报馆的名称;主观题可用系列相关材料进行综合考查,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等,这些事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或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旨在摆脱思维定式,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启示或应吸取的教训等。8.戊戌变法的属性辨析:戊戌变法具有三重属性:首先,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进步意义,因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次,从背景看,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因而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最后,从过程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还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此外,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9.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的涵义辨析:双方围绕要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4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