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
1/5《胡同文化》导入:记得90年代流行过一段民谣:“要看中国的两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一千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十年,请到深圳。”西安北京是古都,文化积淀深厚;上海深圳乃后起之秀,更具现代风采。请大家告诉我,要看上海和北京的市井风情,民风民俗,最好的选择是到这两个城市的什么地方?生议论,众说纷纭。生1: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生2: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胡同游”。师:“弄堂”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地方,胡同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场所,很多人喜欢将“弄堂”与“胡同”作为上海与北京市民文化的象征。著名文化学者杨东平先生写了一本关于文化比较的书,叫《城市季风》,内容很精彩,大家不妨找来一看。现在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一幅图片。看人力车上写的几个字:“到胡同去”。生(插话):是旅游广告。师:正是。胡同以前是老百姓生活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京城的一大旅游景点,物以稀为贵,可见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了,胡同的实用功能正在丧失,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领略“胡同文化”的魅力。文章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概括一下。生3:胡同的基本情况,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的现状及作者对正在衰败的胡同的伤感。师:对。我把你的答案再提升一下。文章围绕胡同文化,先写这种文化存在的环境,再写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什么是文化?最近,宁夏电视台作了一个“塞上文化行”的访谈节目。他们邀请文化学者余秋雨和著名作家张贤亮讨论文化问题。余秋雨在访谈中谈了他对文化的看法。他说,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我很同意这个概括。任何一种文化,都反映了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汪曾棋看来,胡同文化反映了什么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生4:北京市民。师:对,文章第5段明确写到:“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出示PPT1)环境(胡同)文化人(市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要研究一种文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研究这个文化影响下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那么,在汪曾棋看来,胡同文化,或者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有哪些特点呢?生5:封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易于满足,爱瞧热闹却不爱管闲事,“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师:在汪曾棋看来,在这些特点之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生:封闭。其他特点都是“封闭”的表现形式。师:概括的好。在当代作家中,汪曾棋堪称语言表达的高手,常常能将事物描摹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家能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文章中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分析分析?生6:我觉得第7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很精彩。“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师:能否通过朗读将北京人的那种满意透了的心态和神态给读出来?读的时候注意词句的排列顺序。“窝头”让人满足,萝卜让人开心。香油,简直可以炫耀;虾米皮熬白菜,那几乎就是山珍海味,是人生的莫大享乐了。注意,“虾米皮熬白菜”,是虾米皮,不是虾米啊。生6:是啊,不是虾,而是虾米,还是虾米皮,可见他们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熬”字用得2/5好,恨不得将虾米皮里的一点点油水全都给榨出来,可见生活很清苦。这样的日子还很满足,可见确是“易于满足”。师:你分析的很好,能否尝试着朗读一遍?生6(朗读)师:这个“嘿”字读的时候要有些夸张才是。“嘿”意味着什么?生6:太满意了,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了。师:对。那就再读一下。(生6读)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要是物质生活条件好的话,谁会愿意因为“虾米皮熬白菜”而乐成这副模样?(沉默片刻)咱们暂时不讨论这个话题。请其他同学继续。生7:写北京人爱瞧热闹却不爱管闲事,也很精彩。师:这个同学说的是第8段。“瞧热闹”与“管闲事”有什么不一样?生7:“瞧热闹”只需冷眼旁观,自己是个局外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管闲事”是要承担责任的。北京人把学生运动叫“闹学生”。其实学生“闹”的都是关乎国家利益的事情。比如五四运动,那是因为国家都快灭亡了。可是在北京人看来,却是“闲事”。师:“闹”字的确很好。在市民们看来,学生运动破坏了他们的平静,破坏了他们已经习惯的秩序,他们很不满,却不去问学生为什么“闹”。鲁迅先生严肃的批评过这种心态,称之为“看客心理”。还记得《藤野先生》么?生7:记得。《藤野先生》写日本人杀中国人,几个中国人却在旁边看热闹,表情很冷漠,好像与自己没关系。师:那么,北京人为什么不愿意去管这些所谓的“闲事”呢?生8:管了也是白管,管不了还惹祸上身。师:有道理,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也不讨论。还有没有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生9: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八月骄阳》的那一段北京人的对话特精彩。只要粮店还卖棒子面,哪怕“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也不要紧。“有棒子面就行”,实在太能“忍”了。师:是啊,简直就是“活命哲学”啊。“分不清东南西北”,意味着连方向也没有了,还是不着急,只要有口饭吃。生10:第11段北京人的民谣也很有意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师:我个人觉得“眯”字用的特别传神,咱们能否交流一下?生10(语塞)。师:“眯”是一种什么状态?生10:睡不着,但又不得不闭上眼睛。师:睡不着,还不得不闭上眼睛,这是很难过的事情,只要失眠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但我觉得,北京市民“眯着眼睛”,不仅不痛苦,好像还很享受。你看,“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虽然迫不得已闭上了眼睛,但并不痛苦,“眯着”,是不是很享受的样子啊?北京市民不仅能逆来顺受,能“忍”,而且还努力在这样的忍受中找乐子。难怪汪曾棋先生最后感叹到:“北京人,真有你的!”很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也觉得,北京人,真有你的!不仅能逆来顺受,还能“享受”逆来顺受。顺便再问一下,北京市民干吗这样不争气呢?(生议论纷纭。)师(转移话题):因为“封闭”,北京市民患上了这些毛病。为了映证汪曾棋的观点,我还给大家找了个旁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第一节“小羊圈胡同”。大家请看。(展示PPT2)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3/5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老舍先生是写北京市民的高手,小羊圈胡同里的祁老太爷,日本人都打进家门了,还作着“四世同堂”的美梦,是不是和汪曾棋笔下的那些市民一样?老舍先生对北京市民是爱恨交加,颇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读《胡同文化》,也可读出汪曾棋先生善意的嘲讽与批评。好,关于北京市民,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还记得我刚才说的环境与人的关系吗?刚才我们讨论了北京市民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环境”。北京市民是怎样养成这么些坏毛病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胡同是怎么样的一种“环境”吧。文章介绍了胡同的哪些方面?生11:第1段写北京城的方方正正,第2段写胡同名字的由来。第三段写胡同的大小。第4段写胡同安静的氛围。师:为什么要从北京写起?生11:胡同就处于京城之内。师:是啊。仅就地理位置来讲,确乎如此。但我总觉得,汪曾棋这样写还有另一番深意。假设胡同建在上海滩,或者香港,也许人们的精神面貌未必如此?生12:老师是说北京这个特殊的背景对胡同文化有影响吗?师:我正是这个意思。作者特别强调了北京的“方方正正”的特点。为什么北京要建成“方方正正”的呢?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们一起看看北京的结构图吧?(展示北京的建筑图)大家看,北京整个城市以紫禁城为核心,由中心向四个方向扩展,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非常规则,非常对称,非常有秩序,看起来非常稳定。这实际上与传统社会强调皇权中心有关,与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有关,与中国传统社会追求一种“超稳定”结构也有关。作为古都,北京城就是这个文化观念的产物。胡同文化置身于北京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是这个大环境的产物。我们说“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想一想,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清朝,哪一个朝代不是封闭的呢?哪一个朝代不将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当作天下的中心呢?其实,统治者也希望把国家弄得象个四合院子似的。我到紫禁城,最鲜明的感受,紫禁城也是个四合院,皇帝其实就是个大财主。生13:“方方正正”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约束人的言行举止。师:文章开篇介绍北京,实际上告诉了我们胡同文化的大环境。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PPT。(出示PPT3)天下京城胡同前面我问了大家好几个问题,却没给大家讨论的时间,比如为什么北京市民那么容易满足?北京市民为什么不爱管“闲事”?北京市民为什么逆来顺受,能够忍耐?与他们生活在天子脚下有没有关系?生14:市民们见惯了改朝换代,习惯了,也就麻木了,就无所谓了。师:同意。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统治者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张王李赵,你方唱罢我登场,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能活命就算积了大德了,哪还敢管什么闲事?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也是封建统治最严密的地方,思想控制最厉害的地方。老百姓有什么权利?有什么自由?你不逆来顺受还能怎样?所以,第1段为我们理解胡同文化作了个很好的铺垫。同学们能否参照老师的这个思路,分析分析下面几个段落?生15:第2段写胡同的命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北京胡同的名字都很俗。什么羊尾巴、王寡妇、大哑巴、卖羊肉的,都成了胡同的名字。师:是啊。尽管北京人也想让胡同的名字“雅”一些,可是终究还是露出了“俗”的尾巴。你看到高义伯胡同,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义薄云天的老侠客,高义伯就是狗尾巴!汪曾棋的文字是很简洁的,此处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俗不可耐的名字?4/5生15: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师:仅仅如此?生15:突出了胡同与世俗百姓的关系。胡同是市民们居住的地方,所以名字很俗。师:对啊。除此以外,我觉得作者罗列这些名字,还有另外的言外之意。为什么这个胡同叫“王寡妇胡同”呢?一个寡妇却能成为一条街道的名字,这里一定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一定发生了许多人生故事。每一个名字后面都应该有一个或美好或感伤的故事,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从元朝建都于北京开始,已近上千的历史了,胡同里曾经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正是这漫长的历史才凝结成胡同的文化内涵。没有历史怎么会有文化?时间过的真快。看来我们只能再分析一个段落了。那么我们一起看第3段吧。生16:这一段写胡同的氛围是“静”。师:是一种怎样的“静”?生16:闹中取静,闹中有静。原文说“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所以说是闹中取静。这里也没有外人打扰,偶尔进胡同的人,都是剃头的、磨剪子的、算命的,也不会影响市民的生活。师:很好的概括。闹中有静,安静却又不乏人气,最适合人的居住与生活,或者说最适合小市民们生活。离闹市太远,离开中心太远,市民们耐不住这个寂寞。市民有市民的生活乐趣,他们虽然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但他们可以瞧瞧热闹,说说闲话,可以不负责任的表现表现自己的见识,远了就不能满足“瞧热闹”的爱好了。太静,太远,适合隐士们居住,不适合市民生存。但同时,也不能太闹,闹哄哄的不行,闹哄哄就意味着没秩序,容易出乱子,胆小怕事的市民受不了。学生们示威游行,在市民们看来就是闹哄哄的,所以不喜欢。身居北京,却远离政治;远离政治,却也可以惬意的瞧瞧热闹说说闲话。市民们真是会享受安逸啊。不过,很多惰性也在这样的氛围里养成了。比如——生17:闲散啊,易于满足啊,闭塞啊,等等。师:说得好。但是,胡同文化就没有一点点值得现代人借鉴的东西吗?生18:也不一定。知足者常乐,
本文标题:《胡同文化》课堂实录20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6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