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乡愁》课堂实录教案
1《乡愁》教学设计澧县澧南镇中学汤勇斌教学目标:1、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创设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初步掌握现代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较好地把握现代诗歌朗诵的情感基调、节奏、重音等。3、体味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教学方法:启发、诵读、讨论、体验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余光中先生相关资料。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的父母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时候,当你在外读书,十天半月不能回家的时候,当你的最亲的人永远离开你的时候,在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曾远离家乡,痛失亲人,甚至远离祖国。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请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出示配乐朗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曾远离家乡,痛失亲人,甚至远离祖国。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请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二、作者简介每每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泪水总在老师的眼中涌动。余光中先生有怎样的经历,为什么一曲乡愁总是让游子心惊魄动,为什么总是让游子泪水涟涟?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有的同学查阅了手中的资料,对《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先生有了初2步的了解,有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余光中先生【学生发言、补充,教师概括】。在这里,老师也作一个简要的归纳。来,我们一齐读一遍余光中的简历。【字幕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于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显示常德诗墙】余光中先生具有浓浓的思乡情结,他回到大陆,2000年曾经到过我们常德市,并在雕刻有《乡愁》的常德诗墙摄影留恋。我的老师著名作家周碧华先生曾采访过他,面对面的了解过余光中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也来了解,通过他笔下的诗歌来了解。【播放写作背景视频】古人说得好,读文章要知人论世。而现在我们要理解《乡愁》这首诗,先了解它写作的的背景。为了了解余光中先生创作《乡愁》的情况,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大家从中体会写下思乡之情的原由20分钟写成《乡愁》,但那时20年的感情酝酿。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头时满头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三、品读《乡愁》我们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这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朗读提示】老师想问一问,朗读诗歌,一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朗读本首诗,感情基调、语速、语调该读出什么味道呢?朗读要求:1、读出节奏2、读出重音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示范朗读】看来,我们的同学掌握了诗歌朗读的一般技巧,先听一遍余光中的《乡愁》示范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1、自由朗读2-3遍。2、指名朗读。学生点评;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3、四人朗读。你想读哪一节?34、齐读。情感基调思念语调深沉语速舒缓四、品析诗歌【播放画面】1、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点拨】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愁”是人的一种抽象的情绪,要把它准确而感性地表达出来,必得找到与作者相感应的客观物象。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以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还记得李煜《虞美人》中怎样写“愁”吗?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又用滔滔不息的流水来比喻绵绵无尽的愁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托归雁寄乡愁。【合作探究】2、那么【《乡愁》中诗人如何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表达作者的乡愁呢?【此处分四小组研讨,分别讨论怎样从这四个意象中感受到乡愁?】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4作者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思蜀》中曾写道,“半世纪后回顾童年,最难忘的一景就是这么在昏黄的桐油灯下,母亲做布鞋,我在一旁捧着《古文观止》,母子脉脉相守之情却与夜同深。但如此的温馨也并非永久。在我十二岁那年,第一次告别双亲,到学校去寄宿上学,开始做起中学生来。每能在晚霞余晖里收到一封信,总是令人兴奋的。”可见,小小一张邮票包含着诗人当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个人体验】3、一首乡愁将情感和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构思的呢?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仅仅是对家的思念吗?提示:师:这些意象又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从哪些词看出?生: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组合起来。师:“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集中交流】: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诗人写尽了人世千古的离愁别恨,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呢?难道还有更浓重的乡愁吗?(师朗读最后一节。)师:此时的“乡愁”到底指什么?生:诗人对两岸和解,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师:诗人为何以“浅浅”一词来修饰“海峡”?生:因为这海峡是可以跨越的。两岸是可以来往的。师:可见隔开两岸的不是自然,而是历史。台湾人民的根在大陆,眷恋祖国的心在大陆,他们无时无刻不燃烧着回归的渴望。5诗歌中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浓浓乡愁不断发酵、升华,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写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思国深情。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五、品味《乡愁》同学们,这首小诗里涵藏着作者多少年的感受,那是跨越一生的情感浓缩!下面我们再次自由的轻声朗读,品味《乡愁》之美。我们在体会感情、语速、语调的同时,感受诗歌形式上的美、内容上的美。《乡愁》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六、深化结束《乡愁》这首诗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台湾人民非常喜欢,大陆人民也非常喜欢,晁岱健先生还为这首诗谱写了曲,《乡愁》这首歌已经成为台湾最受欢迎、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之一。现在我把这首歌送给大家,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企盼:台湾啊,你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吧!(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的MTV)乡愁古老而常新,故乡始终是游子的精神家园,对故乡、故人、往事的思念是古今诗人永恒的话题,课余大家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父母或者老师等的感情。愿诗歌伴随大家一生,丰富大家的人生。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本文标题:《乡愁》课堂实录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6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