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非常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几方面进行说课。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7—9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并积累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够进行创造性表达。本文处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重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物传记,从不同角度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本单元内容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对他们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与本单元的其他篇目相比,《唐雎不辱使命》以人物对话见长;因此教材把本文当作一篇经典阅读篇目是很有道理的。它讲述了小国使臣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依据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理念,和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3、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2、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初一初二学习了22篇古文,既有写景记趣的,也有借景抒怀的;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其中对《孙权劝学》《五柳先生传》《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等涉及人物要素文章的品读,使学生对人物性情有了一定的认知,便于对本课中的人物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对《战国策》等历史古籍的阅读有所欠缺。三、教学模式:依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在深入学习我市推行的“345”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和教学特色,我才用了正在校内推广课堂教学模式即“三航导学”模式。“三航”即起航-导航-远航三大块。它明确了课前、课上、课后要做的事情,“起航”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战国策》刘向和士的相关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基础字音、字形、字义,完成对文中人物的初步感知。“导航”引导学生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深入研读课文,借助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并演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远航”通过精心设计训练题目,类文比读或写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迁移提升,从而真正做到扬帆远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本文虽短,指导预习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基本上放在小组内解决,采用小组捆绑,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实行组长赋分、组员监督、组间竞赛;以品味语言、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语言背后的魅力。四、教学设计: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设计了“导、测、译、赏、演、论、拓”七个教学环节:1、导-即导入(大约1分钟)以对标题的解读导入新课,询问学生“不辱”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然后质疑:唐雎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他又是如何做到不辱使命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测即预习检测(大约6分钟)出示“导航”中的检测题,检查预习成果,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长监督完成情况,并填写评价表。(题目设置简单,给学生以成就感,使他们更积极的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3、译即译读“(大约9分钟)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学生再译读课文,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点,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巡视点拨疑难。(此环节力在养成学生勤学好问、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巡视指导,可以了解学情,加强个别辅导。)4:赏即赏析人物(大约12分钟)朗读课文,划出并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唐雎的句子,采用“读,我看到了一个的秦王和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唐雎”的句式,赏析人物。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成果,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我认为本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点拨,例如学生谈到第二三段时,让学生揣摩秦王的心理,尝试给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质问、愤怒、拍桌子、大吼等。这样一步步不仅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突破了难点,为下一步的展演做好了准备。通过以上赏析,以及动作语气的揣摩,总结概括人物形象。秦王假仁假义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总结秦王时为学生出示,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队秦王的评价:“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而唐雎正是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秦王,最终做到不辱使命。5、演即展演(大约10分钟)学生在译、赏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进行表演训练活动,要求学生融入角色中,配合动作表情,表演出人物的精、气、神。选两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6、论即讨论(大约7分钟)出示两个话题,每小组任选一个话题讨论,组内交流后,当堂展示。(1).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2).就日趋白热化的“钓鱼岛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借助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进行当堂实践,加强体验和巩固。例如第一题中,学生会想到:晏子使楚和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并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完成了使命,他们与唐雎有什么不同,经讨论,学生会发现:晏子凭借的是反唇相讥战胜他国,而唐雎和蔺相如都是凭借有勇有谋完成使命。7、拓也就是三航中的远航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2、假如你在家里写作业或在上课时听mp3,被家长或老师收走,请写上150字左右的文字,说服家长或老师,要回你的mp3。五、板书设计:因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时秦王和唐雎,对其性格的理解和把握则是本文的重点,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主旨一目了然。六、课堂评价:1、以生为本,因材施评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语辞,例如:在“赏”环节,学生如果回答很到位,我就可以评价他的准确、语言美,点出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让学生记录下来,有的则可以侧重他的参与意识,将他的回答提炼、润色,并争取同学们的认同与鼓励。2、适时互动,倡导多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力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小组捆绑评价结合起来,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例如在进行导航“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自评表,让学生对测试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如学生演读完对话后,可以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不好”,后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可能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根据本堂课中,各小组的表现,小组评价表的赋分,可以推选出优胜小组、动车组。七、资源开发:为了体现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结合课堂实际,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有以下几点:1、在“起航”中让学生搜集《战国策》中的故事和士的相关知识,做好素材储备2、让教室成为学生展演的舞台,例如在指导学生“演读”活动时,学生在自我表现,自我鉴赏、自我评价中积累了技巧,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课文朗读、展演的行列中去。3、比较中反思、现实中演练,教学设计“论”环节,在学生回答出晏子、蔺相如等不辱使命的人物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不辱使命,他们与唐雎的异同,晏子重在反唇相讥,而蔺相如与唐雎一样有勇有谋。在对待钓鱼岛到问题上,学生可能谈论到国家主权,还可能谈到如何解决国际争端,更可能认为要认真学习,保家卫国。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总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之舟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8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