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第一章至十三章)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识记):我国历史上主要有(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2、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3、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领会):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4、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应用):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3)原始记事主要依靠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5、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应用):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二、夏朝档案的产生论述为什么说档案产生于夏朝1、夏王朝国家的建立夏朝是我国原始公社瓦解,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第一个朝代。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大同社会的禅让制度被传子制度所替代。首先,夏朝设置了国家机关和管理集团。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固定的武装力量——军队。夏朝还设置了刑法和监狱,此外,夏代礼制已有一定规模。夏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国家在统治活动中必然产生系统的文书档案。2、夏朝的文字。文字学家断定中国文字到甲骨文时代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而夏朝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商朝往前推四五百年就是夏朝,古夏朝有文字是肯定的。3、古史记载中的夏朝档案。《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尚书》中《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其中《甘誓》《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文书原始素材作为依据。《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国语.国语下》与《禹贡》记载十分相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尚能见到一些经辗转抄录的《夏书》残篇断简。《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朝档案职官与人名:“夏太史令终古”说明夏代不仅产生了档案,而且还有保管档案的官员。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一、商朝的国家制度与档案官员1、商朝档案官员的主要名称(识记):由于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需要,商朝建立一套比较复杂的国家机构,设置了为数不少的各种职官。商朝职官大致可分三大类:一类为宗教官员,也称神职官员,这类官员后世人统称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档案工作的官员。另一类为事务官,其中的小臣有称为宰,是后世宰相制度的萌芽。第三类是武官。史官地位最为重要,这是和商代神权政治分不开的。2、分析巫史在商王朝中位高权重的原因(应用)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二、商朝甲骨档案1、甲骨档案(识记):是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的甲骨档案(识记)是商王朝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骨指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兽骨。甲骨档案是当时的占卜资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又称殷墟卜辞。现存商代甲骨档案(识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近代发掘的商代甲骨档案是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即商朝后期武丁以后就个王统治时期形成的档案,总数达15万片以上。2、商朝甲骨刻辞是王家档案(应用):卜辞——甲骨文书形成过程便是商王行事和国政决策的过程。殷代社会,王和巫史既操纵政治大权,又兼为占卜的主持者,所以这些卜辞也可以视作为政事的决定记录,属于王室档案。3、甲骨体式的组成部分(识记):一是叙词(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以及卜官的名字。二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问求告之事。三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四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4、甲骨档案按其记载的内容分类(识记):(1)占卜刻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3)记事刻辞,关于职官、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即关于王朝祭祀活动和王室世系的记载,是最早的谱牒。5、甲骨档案的保存说明甲骨是有意识存贮以备查考利用的(领会):商代甲骨档案是有意识集中保管的。第一,从考古出土看。商代甲骨档案决大部分集中出土与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甲骨,其次是侯家村南。主要是殷统治者的宗庙和陵墓所在地。这样既便于保卫,又便于利用第二,从窖藏情况看,大体有朝代可循,多数窖集中储存一个王统治时期的甲骨,也反映了集中管理的做法。第三,有集中归档的做法,就是殷商甲骨档案突出的一点。卜辞集中出土于殷都安阳,而卜辞所记占卜地往往有在殷都以外的,可见这些在外地占卜的甲骨,仍旧归档于殷都。第四,有初步的整理方法。首先有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其次有的龟甲编连成册或按包保管或粘贴保管。甲和骨分别贮藏。还有原始的目录索引。第五,有专门经管人员。从卜辞贞人来看,他们不仅是甲骨档案的形成者,同时又是专门的经管官员。每片卜辞都有他们的亲笔签名,记事刻辞里也有经管史官的名字。甲骨就其本质来说是档案而不是书籍,是为日后的稽查考核。三、甲骨档案的发现极其史料价值1、甲骨档案发现的年代及发现者(识记):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最先认识古物。2、甲骨的迄今发掘数(识记):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认识起,至尽九十多年来,前后出土154604片。3、研究档案甲骨档案的知名学者(识记):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纂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清代大学者孙诒《契文举例》,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1979年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同时也是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四、商朝简册档案商朝简册档案产生的史料依据(识记):甲骨档案只是我们见到的商代档案的重要部分。商代应有简册档案,而且也应是重要的公文。《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第三章西周王朝档案和档案工作一、西周档案工作的建立1、西周王朝中央档案机构及官员、职任和地位。(识记):西周中央政府分为卿士寮和太史寮两大部门,前者为西周执掌政事部门,以卿为首长,与卿士寮平行的另一中央重要机构是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太史寮。主要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以及天文、历法、祭祀、教育等事务。地位与作用:周代史官仅次于师保,与卿时寮官员有着平行地位的职官,这说明西周史官的地位有所下降,对国家所起作用都较商朝史官为逊色,但仍不失为周王朝中职权显赫的重要官职。2、西周史官的地位与作用和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领会)西周史官的职任首先是保管典籍,而且有明确的分职。除典守重要典籍外,他们还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我国历史上史官记注制度就是奠定于西周。收藏大量典籍的史官机构——太史寮,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可见史官的显赫地位与档案工作是有密切关系的。二、西周王朝的主要档案及其保管1、西周主要档案的名称(识记):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主要有版图、盟约、谱牒、诰、誓、政典和记注。2、西周王朝的档案名称和作用(领会)(1)版图:版是户籍,记载周王统治的人数,图是地图,象征周王的统治范围。土地和民人是王国的基本财富。这类档案是周王朝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2)盟约:这是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为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约誓记载。约剂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为周王国维系内外上下各种关系的法律性文书,故盟约为周王驾驭臣属和万民的工具。(3)谱牒: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是宗法制度下世袭王位和各种爵位的特殊权利的文字凭证。3、西周王朝管理档案的制度(领会)(1)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天府是西周王朝宗庙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西周王朝重要档案的正本均须上呈天府,以祭告神灵,祈求庇佑赐福,也是周王处理政事、稽查官员、统治臣民的凭证和依据。(2)制作副本:我国历史上档案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这是为了便于日常政务利用和为更好地保存正本而制作的为稽查利用的档案副本,这类副本由各类文书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可知,西周王朝归档制度是多套制的。(3)藏于金匮:西周统治者重视档案的保管,古代典籍中还有藏于金匮的记载,即把档案存放在用金属封缄的匣子中。我国史上有“石室金匮”保管传统始于西周。三、西周金文档案1、金文档案(识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有书史记录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2、金文档案的特点(领会):是西周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不是国家机关办理事务的产物。即不是王朝政务文书,是王和各级奴隶贵族的传家宝,即保存于家族或宗庙的重要历史记录。铸器的目的一是告祖先,二为流传后世子孙永世保存3、金文档案的内容(领会):西周统治阶级凡册、赏赐、志功、诉讼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铜上勒铭记载。毛公鼎:周宣王时器物,是西周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共497字,内容是周宣王册命毛公为正卿的诰命铭文。大盂鼎:康王时,“授民授疆土”分封赏赐的记载,记载了康王对贵族盂的赏赐。此外还有史墙盘(重大历史价值)、曶鼎、利簋(目前西周最早一件铭文)4、铭文的出土数(识记):约5000件以上。5、宋代研究金文的著名学者及其著录(识记)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徽宗时〈宣和博古图〉乾隆时〈西清古鉴定〉6、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及考释〉的著录特点(领会)一反过去以器物为类聚的方法,用历
本文标题: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0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