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T 1649-2012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
ICS07.080B41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649—2012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Technologyspecificationo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infectiousserositisofduck文稿版次选择2012-05-28发布2012-06-28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649—2012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丹俊、潘孝成、赵瑞宏、胡晓苗、戴银、詹凯、李俊营、刘伟。DB34/T1649—20121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诊断、预防与控制。本标准适用于规模化鸭场和养殖大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监测、诊断和预防控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NY/T1167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T5038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NY/T5339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农业部令第7号(2010年)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4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依据细菌分离鉴定或免疫学试验进行确诊。4.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8周龄的鸭易感,除鸭外,小鹅亦可感染发病。火鸡、雉鸡、鹌鹑、鸡亦可感染,但发病少见。鸭感染后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一般为5%~75%。4.2临床症状DB34/T1649—20122急性病例多见于2~4周龄鸭。表现为倦怠,缩颈,不食或少食,眼、鼻有分泌物,腹泻,排淡绿色粪,运动迟缓或失调。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尾部轻摇,不久抽搐而死。病程1~3天,幸存者生长缓慢。日龄较大的鸭(4~8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达1周或1周以上。除表现上述临床症状外,有时还出现头颈歪斜、做转圈或倒退运动,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等。这样的病例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4.3病理变化4.3.1剖检病变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浆膜面的纤维素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纤维素性脑膜炎。少数病例可见输卵管炎、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慢性局灶性感染常见于皮肤,偶尔出现在关节。皮肤病理变化多在背下部或肛门周围的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似蜂窝织炎变化;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呈乳白色粘稠状。4.3.2组织学病变渗出物中除纤维素外,还有少量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4.4实验室诊断4.4.1病原分离鉴定见附录A。4.4.2免疫学诊断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技术,见附录B。4.5结果判定4.5.1符合4.1、4.2和4.3的,临床诊断为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4.5.2符合结果判定4.5.1,且符合4.4.1或4.4.2时,可确诊被检鸭群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5预防与控制实行“强化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与实施疫苗免疫和/或敏感药物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5.1加强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措施5.1.1规范生产与经营场所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2010年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5.1.2优化饲养方式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DB34/T1649—201235.1.3引种检疫按照NY/T5339的要求进行。国内异地引入种鸭、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鸭必须隔离饲养7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5.1.4鸭舍环境控制要保持鸭舍干燥,温度适宜,并适度通风,以保持良好的舍内空气质量,提供鸭群良好的舍内生活环境。对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鸭舍,冬季寒冷时要提前安装和放下卷帘。按NY/T1167操作并符合其要求。5.1.5饲养密度控制根据不同饲养方式和生长阶段鸭的饲养要求,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应符合NY/T5038的要求。5.1.6饲料质量控制饲喂优质全价饲料,其品质应符合GB13078的要求。5.1.7饮水质量控制应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每天清洗饮水器具,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管道,饮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27的要求。5.1.8鸭场卫生消毒措施鸭场应加强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定期进行全场环境、鸭舍、运动场的消毒。应根据消毒目的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并应注意消毒药的交替使用。5.1.8.1场内环境消毒鸭场内应设置净道和污道,对场内道路的地面和明沟表面可用2%的烧碱水喷洒消毒;空气可用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平时预防一般一周消毒一次,发病时可2天~3天消毒一次。5.1.8.2舍内环境消毒鸭舍在有鸭的状态下,要选用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消毒药进行舍内环境消毒,一般一周消毒1次~2次,低温条件下消毒药宜用2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配制;空舍时在清扫、冲洗干净后,地面和墙壁可用2%的烧碱水喷洒消毒,空气可采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从空舍到下次进鸭前至少反复消毒2次以上。5.1.8.3饮水器具消毒选用敏感的清洁消毒剂,在有鸭的状态下,按照饮水消毒的浓度加入储水器中,既可消毒又可减少管道污染;在空舍时可按清洗管道的浓度将消毒剂稀释注满储水器和管道中,停留(6~12)小时放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5.1.8.4带鸭消毒选用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带鸭喷雾消毒,消毒时机宜选择在有阳光的、相对温暖的中午时分,平时预防一般一周消毒1次~2次,发病时可2天~3天消毒一次,但有呼吸道疾病时不宜带鸭喷雾DB34/T1649—20124消毒。接种活疫苗前后3天不能带鸭消毒。带鸭消毒时,消毒药水可配成25度左右的温水,既可减少冷水应激,又可提高消毒效果。5.1.8.5人员和车辆等物品的消毒控制人员出入,鸭场和各鸭舍门口应设立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药水。进入鸭场的车辆除通过消毒池消毒外,还应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衣物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法消毒;另外一线生产人员严禁串舍,生产工具不得混用。5.1.9无害化处理措施对病死鸭和鸭粪等鸭场污染物按GB16548和NY/T1168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5.1.10定期监测定期监测鸭场疫情,发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疑似病例时,应及时上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对发病鸭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对周围规模养鸭场进行定期检测,以便早发现、早确诊、早防治,控制疫情扩散。5.2疫苗免疫与敏感药物防治5.2.1疫苗免疫5.2.1.1基础疫苗免疫根据当地鸭病流行状况,选择、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相应鸭病疫苗,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免疫。5.2.1.2传染性鸭浆膜炎疫苗免疫选择与当地流行的细菌血清型一致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并按疫苗说明书要求和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5.2.2敏感药物防治5.2.2.1预防性给药鸭传染性浆膜炎高发期,采取饮水或拌料形式投服预防量药物,每次投服(1~2)个疗程,每个疗程(3~5)天,两个疗程间隔(5~7)天;或选择两种敏感药物交替各投喂1个疗程。寒冷时,饮水给药要严防饮水结冰和管道堵塞,以保证用药质量。5.2.2.2治疗性给药对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采取肌注、饮水或拌料形式投服治疗量药物,首次用药量加倍。肌注时要严格按照药物剂量、间隔注射时间和疗程执行;饮水或拌料给药需坚持(1~2)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5天;或选择两种高敏药物交替各投喂1个疗程;饮水治疗应采取集中饮水给药的方法。低温寒冷时,要严防饮水结冰和管道堵塞;抓鸭肌注前后2天可先喂服倍量的复合多维及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药物,以减少应激和提高防治效果。DB34/T1649—20125AA附录A(规范性附录)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A.1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的制备将胰蛋白胨15g、大豆蛋白胨5g、氯化钠5g、琼脂16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节pH为7.2±0.2,分装在三角烧瓶里,每瓶100ml,121℃高压消毒15分钟。临用时加热溶化,冷却至45℃~50℃,倾注平板。A.2病料的处理和接种采集濒死前或死后数小时内鸭的心血、肝脏或脑组织,采病料时用烧红的刀片烧烙组织,而后用灭菌棉拭子或接种环通过烧烙表面插入组织或心血内取样。将病料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置烛缸内37℃培养(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A.3病原的鉴定A.3.1培养特性生成的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光滑、稍突起、圆形呈奶油状,直径(1~1.5)mm。若继续培养菌落稍大,可达2.0mm。A.3.2镜检革兰氏染色阴性,瑞氏染色、美蓝染色呈现两极浓染。本菌为小杆菌,大小为(0.3~0.5)μm×(0.7~6.5)μm,偶见长丝状,长(11~24)μm。A.3.3生化鉴定本菌基本不发酵糖类,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或肌糖发酵。产生过氧化氢酶、氧化酶,不产生吲哚。甲基红实验(MR)实验、硝酸盐实验阴性及维培(VP)实验阴性。血液琼脂上不产生溶血,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A.3.4致病性实验自培养的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洗下菌落,调整细菌数为3×1011CFU/ml,接种无母源抗体的8日龄雏鸭,多数鸭应在3天内死亡,接种鸭出现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从病死鸭的心血、肝脏或脑组织中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DB34/T1649—20126BB附录B(规范性附录)鸭传染性浆膜炎琼脂扩散沉淀试验B.1被检抗原制备RA接种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置37℃培养24h,每平板纯培养物用10ml高盐FPBS溶液(0.3%甲醛、8.5%NaC1、0.02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洗下制成菌悬液,于沸水中煮1h,冷却后,4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作为琼扩抗原。B.2琼脂板的制备用蒸馏水溶解NaCL和琼脂粉,昀终浓度分别为8.5%和0.9%,混合后水浴煮沸融化,冷却至45℃~50℃,倾于平板上,胶厚(2~3)mm,凝固后用直径4mm的打孔器按六角形图案打孔,或用梅花形打孔器打孔。中心孔与外周孔距离为3mm。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封底。B.3操作步骤B.3.1定型血清加满中央孔。B.3.2周围孔加满阳性对照抗原和被检抗原及PBS。B.3.3置37℃湿盒扩散24h判定,B.4结果判定定型血清与相对应的阳性抗原应出现沉淀线,与PBS不出现沉淀线,被检抗原与定型血清孔之间出现沉淀线为阳性。无沉淀线为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34T 1649-2012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15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