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第三章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一是原罪;二是救赎。。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是最崇高的;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教会是最重要。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宗教异端”运动的特点: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抨击教会的腐败;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1二、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原因: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突出。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个人方面:马丁路德立志改革。直接原因:1517兜售“赎罪券”。(二)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1.路德及其宗教改革: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教皇“特使”多米尼加修士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路德痛斥了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其核心有三:①“因信称义”②德文版《圣经》。③“人人皆为祭司”2.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包含着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权俗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的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的界限。3.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统治;②打击了德国封建专制统治;③促使人们觉醒,冲破天主教会的统治、封建神学体系的束缚;④路德改革思想中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倾向。4.路德改革的局限性:第一,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而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保护者;第二,经济上他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第三,在国家的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予的;第四,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的必要性,反对叛乱,认为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的。这使路德变成了诸侯的奴仆。(三)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改革1.闵采尔及其宗教改革:闵采尔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主要观点。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泛神论。他强调信仰的主要源泉——“人的理性”。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他主张理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之中”,从自己的理性中领悟启示便能“人人升入天堂”。闵采尔提出了非基督徒一样可以有信仰;基督也曾和我们一样是人,基督只是先知和师表的观点。2闵采尔的在基督教外衣下的泛神论宗教哲学,是接近无神论的当时欧洲最进步的哲学观点。闵采尔的政治纲领:主张立即建立“千年天国”,这是他的学说的目标和中心。他认为现实的世界是教俗封建主的罪恶统治。上帝的选民——农民和工人,应该拿起剑来,只有用“大震荡”、“大打击”的暴力手段才能把那些不敬上帝的贵族推翻。他强调说:“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事情。”闵采尔认为人民贫困受压迫的根源是富有者的私有财产制。他主张:“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行”,“政权应交给普通人民”。他还认为诸侯是分裂割据的“强盗窝”,也是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他的反对封建压迫和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是结合起来的。2.闵采尔宗教改革思想中包含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3.闵采尔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比较路德的锋芒所指的是传统的宗教秩序,局限于信仰领域和非暴力的宗教运动。闵采尔的理论则从信仰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其锋芒所指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倡导激进的社会革命和诉诸暴力手段,两者都有反封建的性质。路德维护私有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闵采尔反对私有制,反应民众要求,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四、1524~1526年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1.原因:2.经过:3.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性质: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德国和消除封建压榨。由于斗争失败,这两项任务均未完成。失败原因: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民本身表现出来的分散性强、组织不良、孤军作战和轻信敌人等弱点外,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的领导。德国的市民阶级不但在经济上无力,政治上也特别软弱。尽管他们也参加了反封建斗争的行列,但当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他们就往往惧怕下层劳动人民,而发生动摇、妥协,最后向封建势力投降。城市平民是农民的同盟军,在农民战争中与农民并肩战斗,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还不成熟,刚刚处于近代无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下层的骑士阶层,其中一部分因反抗教俗诸侯参加了起义队伍,在斗争紧要关头,往往暴露出他们的阶级本性,破坏、瓦解革命运动,这也是农民战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客观方面,敌人当时比较强大,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军备上的优势,特鲁赫泽斯之流反革命两手的狡计,以及城市贵族往往同诸侯里应外合,而农民军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未能互相支援,这也是起义受挫和终致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第一,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第二,极大地震撼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3第三,农民战争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它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第四,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它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农民要争得彻底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五、路德派新教的确立:1555年9月25日——“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第三节欧洲宗教改革的扩大和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活动一、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慈温利(民众神父)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更反对教皇在瑞士兜售赎罪券。改革思想比路德更为激进。他把圣餐仅看做是对基督的追念,否认祝圣后的饼与酒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路德则坚持圣餐的“临在说”,即祝圣后的饼与酒虽未化为基督的肉与血,但在信徒领受圣餐时,耶稣基督确实临在其中,与之融合并存。他还摒弃路德对诸侯的依赖,主张教会实行共和制。在其影响下,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改革:用方言读《祈祷书》;取消圣像;解散修道院。2.加尔文:其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教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宗教改革实践: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①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②简化宗教仪式,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③取缔赌博,反对酗酒、吵架、跳舞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④改组市议会,政权的形式按照加尔文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式建设;⑤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二、英国的宗教改革:(一)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4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二)亨利八世的改革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主要内容: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机: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国王的统治。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改革比较保守,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对英国清教运动的影响。(1)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英国国教代替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英国国教完全是国王的封建统治工具和精神支柱。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领,所有的宗教事务都围绕着如何巩固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2)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因此受到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成为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3)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在披着宗教外衣的清教旗帜下发动起来的。四、宗教改革总结分析1.宗教改革的实质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
本文标题:(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5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