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外阅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外阅读训练第一单元的文章体现一花一鸟总关情,以物抒情,借物说理。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特设计本单元配套类文阅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能力:1.文章主旨内容,结构脉络2.重点词句含义3.作者中心思想,蕴含哲理4.文章表现手法。1.阅读文章片段,回答问题___________月季花的花瓣姿态万千。有的藏而不露,像睡眠中的要儿;有的半开半合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迎风吐艳,就像牡丹的“缩小版”。而有的凋谢了,但花芯却像军人一般挺立枝头。月季的花芯缀满了黄色的小颗粒,这幽雅的香气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只要闻上一闻,便能心旷神怡。远远望去,一朵朵月季花就像是一群孩童正搂着妈妈的脖子撒娇呢!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藏而不露(cángzàng)迎风吐艳(tǔtù)..散发(sànsǎn)撒娇(sāsǎ)..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凋零——(________)典雅——(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缀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短文中月季花的花瓣姿态万千,有的像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凋谢了的花芯还像__________。2.课外阅读。鸽子邻居朱伯伯养了四只鸽子。这四只鸽子全身长着灰色的羽毛,中间还夹杂着几簇雪白的羽毛。它们还长着金黄的小嘴,红红的小脚,漂亮极了。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它们的“卧室”很讲究,是个两层楼房,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有一次,我把上层的一只放到下层,把下层的一只放到上层。嗬,这下可热闹了,鸽子们打起来了!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结果,你啄我打,两败俱伤。我只得把它们各自送回自己的家里。两对鸽子渐渐长大了,两只母鸽都生蛋了。不久,小鸽子孵出来了。它们长着细细的羽毛,长长的嘴,活像一只只小鸭子。我觉得挺有意思,就伸手去摸。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朱伯伯看到了,对我说:“母鸽子最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妈妈爱你一样。你伸手去摸小鸽子,母鸽子以为你要伤害小鸽子,所以就啄了你。”我听了点点头。啊,小鸽子,你们真有意思!1)用“____”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鸽子外形的句子。2)文中的鸽子有哪些特点?()(多选)A.漂亮B.好斗C.凶残D.爱自己的孩子3)鸽子好斗,文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的句子是()A.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B.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C.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D.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4)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A.总结全文B.首尾呼应C.过渡5)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小鸽子”是指:()A.两对鸽子B.两对鸽子的孩子C.所有的鸽子6)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外阅读。燕子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可达120千米每小时,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度大转变,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几分钟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蹲坐在巢沿上,()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体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1)根据文意为文中第①②段的画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飞翔支撑滑翔支持2)根据文意,填入本文第②段括号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A.不是……就是B.不是……而是C.既……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4)燕子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5)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这些”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A.从概括到具体C.从结果到原因4.课外阅读。枯叶蝴蝶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当它阖(hé)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B.从整体到部分D.从主要到次要不会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它收敛(liǎn)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枯黄的,()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和憔悴。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装假作伪的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蝴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灭绝了。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就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密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1)给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2)“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A.承接上文B.启示下文C.承上启下3)枯叶蝴蝶的显著特点是______。它“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是因为______。它“快要绝种了”,原因是_______。它“要绝对地灭绝了”,原因是__________。4)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两种,并分别用“”“~~~”画出来。5)作者对枯叶蝴蝶持有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拓展阅读。放飞小鸟星期天,我早早起床去散步。我在冬青树旁一边做深呼吸,一边背诵课文。(忽然果然)听到鸟儿的叫声,像是(希望绝望)的求救者的哀鸣。我循声过去,呀!有一只可爱的小鸟儿正(故意敌意)地看着我。我急忙蹲在它的身旁,它“扑棱棱”地想躲开我,可自己站不稳,竟打了个滚。这时我才看(清晰清楚),它的一个翅膀有血,一支眼睛(长满布满)了血丝——这是一只受伤的小鸟。我小心地把他捧在手里,回到家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2)这部分从(___)(___)等方面来写小鸟的,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鸟。3)“我小心地把他捧在手里,回到家……”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好好想一想,接着写下去,把故事补充完整!4)在这个故事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月季2)cángtǔsànsā3)凋谢幽雅4)挂满心情偷快,精神舒畅5)婴儿小姑娘牡丹的“缩小版”军人2.1)这四只鸽子全身长着灰色的羽毛,中间还夹杂着几簇雪白的羽毛。它们还长着金黄的小嘴,红红的小脚,漂亮极了。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2)ABD3)B4)A5)C6)示例:小动物也有母爱,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爱自己的孩子的。3.1)滑翔支撑2)B3)描写燕子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4)吞吃猎获物饮水喂孩子食物5)身躯呈流线型;两翅窄而长,振动快;尾长6)C4.1)不是而是但是因为因此2)B3)展开翅膀,比最美的蝴蝶还美;阖起翅膀,像一张枯叶它的美丽和它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高额利润的诱惑国家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蝴蝶,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人们不守法,更大胆地捕捉4)拟人: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喻: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5)作者对枯叶蝴蝶的装假作伪表示痛恨,对它被人捕捉而濒于灭绝的命运表示忧虑与同情5.1)忽然、绝望、敌意、清楚、布满2)动作神态受伤、胆怯的小鸟3)给它治好了伤口,后来小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鸟痊愈了,最后我把它放走了。4)有爱心、热爱小动物。
本文标题:【课外阅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6622 .html